色拉西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色拉西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科尔沁左翼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1968年7月14日
职业:中国民间音乐家
主要成就:马头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1955荣获演奏一等奖
代表作品:《海龙》、《碧斯曼姑娘》、《满都拉》等
生前任职: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个人简介
色拉西(1887—1968),中国民间音乐家,蒙古族潮尔大师。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贫苦民歌手家庭。
6岁从父学琴,善奏马头琴、四胡、三弦及演唱民歌。
16岁起成为草原流浪艺人,在内蒙古东部名声卓著。
1946年参加内蒙古歌舞团,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演出。
1949年加入内蒙古文工团。
60年代初赴京讲学、录制唱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
1968年7月14日卒于呼和浩特。
生前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代表曲目有《朱色烈》、《乌拉盖河》、《本宾希里》、《海龙》、《碧斯曼姑娘》、《满都拉》等。
家庭
他家的生活十分困难,常年给牧主放牧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科尔沁草原上有名的马头琴手,有时候办喜事儿的人家会请他们上门演奏,即使如此也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他家中唯一的财富是一把世代相传的马头琴。
色拉西自幼接触马头琴对演奏马头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拿起马头琴模仿,他的小手够不上琴弦的位置,便与哥哥两人合作,一人持弓,一人按弦。
色拉西没有上过学,但是对艺术的悟性极高,记忆力也非常好,10岁时,他就能独立演奏一般民歌,时常在集会和婚宴上表演。
成长经历
6岁从父学琴,善于演奏马头琴、四胡、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和演唱民歌,被当地牧民称为“神童”.。
14岁时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开始给别人放牧,在忙着做重活的同时还得照顾4岁的弟弟。每天出牧时都要背上小弟弟,带上马头琴,在牲畜吃完草、弟弟睡着觉的空闲练习他那心爱的马头琴。经过刻苦的练习、潜心的钻研,他掌握了娴熟的马头琴演奏技艺。
19岁那年,到莫力庙当了喇嘛,是为了躲避当兵,也是为了专心致志地学艺,用以维持以后的生活。在此期间,先后结识了几位著名的民间艺人,拜他们为师。当时庙里有一位名叫仁钦的乐手以演奏古老宴歌闻名,色拉西拜他为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演奏技艺,并融会贯通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5岁时,他就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42岁那年,从内蒙古东部走向中部的察哈尔、锡林郭勒地区,接触到了传统的马头琴演奏的另一个艺术流派“勃尔吉古提定弦法”“泛音演奏法”,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演奏技巧。
几十年的流
个人荣誉
1950年,色拉西随同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奏了他的名曲《穆楚烈》,并拍摄了电影。色拉西在公演中,以高超独特的马头琴艺术轰动首都舞台。从此,他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也更加热爱自己的马头琴演奏艺术。他努力探索、刻意求精、不断总结、积极进取,把马头琴演奏艺术技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马头琴演奏这朵奇苑以更加绚丽的姿态绽开在文艺百花园中。
1954年,色拉西受聘到当时的东北音专任教1年。在此期间,他曾经用潮尔为德国、法国音乐家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配器。同时他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中国乐协理事、音协内蒙分会主席。
在同年,他到伊金霍洛参加成吉思汗陵园奠基仪式演出,他接触到了马头琴演奏艺术的又一重要流派“土儿扈特提演奏法”,使自己的演奏技巧更加成熟。他演奏的优秀曲目主要有3部分:民间器乐曲,如:《巴谱》、《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