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麟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玉麟
外文名:dengyulin
别名:名世泰,号炳三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土家族
出生地: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石桥坪
出生日期:1881年2月19日
逝世日期:1951年4月10日
职业:原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司令
主要成就:武昌起义中卓著功勋 缔造民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兴办教育和实业造福乡梓
人物简介
邓玉麟(1881—1951),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石桥村人,土家族;1894年投入清军中当兵,后入新军第三十一标,继升为炮八标正目,1908年由孙武介绍秘密加入共进会,之后离开军队,但仍在武昌、南京等地做运动新军的工作;武昌起义后入鄂军都督府谋略处任职,不久先后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鄂军第七协统领、第四镇统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北京总统府军事谘议官,授衔陆军中将;1916年赴沪参加讨袁;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临时政府参议;1921年任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曾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参加荆沙、宜昌等战役。
1927年后脱离军界,迁居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后拒绝侵华日军及汉奸收买,1937年9月辗转到武汉,后又退避宜昌,宜昌沦陷后避居长阳;1940年回巴东,后去重庆,任国民党前敌军事委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后正式回巴东;1946年选为国大代表,到上海
人物生平
邓玉麟(1881—1951),生于1881年辛巳2月19日(清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一),卒于1951年辛卯4月10日(农历三月初五),名世泰,号炳三,土家族,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石桥坪人。
邓玉麟父邓全恺,母谭氏,兄弟三人,其排行第二,其上两个姐姐早嫁;邓家境贫寒,备受贪官酷吏、地方豪绅和族中头人欺凌压迫,虽识字而不能书;14岁时,父兄饿死,辍学回家当“背运夫”,往来于巴(东)、宜(昌)、(秭)归之间;后又为司厨、屠夫当下手,聊以养母;次年,母亲病殁,邓将其母抬回石桥坪求地安葬,无奈地方族中强蒙不允许,任大雨淋尸。邓悲愤欲绝,扶棺长哭:“百姓死无葬地,此世道不改,我辈怎生!”时张之洞招募编练“自强军”,16岁的邓玉麟到宜昌从军,入步兵第三十一标当兵,后随军移驻武昌。
时武昌革命思潮蓬勃高涨,反清的秘密团体纷纷建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孙武、焦达峰等从日本回国,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武汉成
人物评价
邓玉麟将军的一生,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生变故。
邓玉麟将军毕其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参与了长期的革命实践,在“革命建国、教育建国、实业建国”的伟大思想和实践中不屈不挠,为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武昌起义时,如果没有他连夜奔走三镇联络各部起义,没有他强占军械库并亲率南湖炮队从蛇山重炮轰击清廷督署,没有他在清军疯狂反扑时固守武昌的十里江防,这一突发性起义的结局无疑将被改写,武昌首义的历史意义将大打折扣——他的名字与伟大的辛亥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史学家在论及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实时所云“有史必有君,无君不成史”。
辛亥革命后,邓玉麟审时度势,继续奔忙于反对复辟帝制、护法运动、北伐战争中,或运筹帷幄,或冲锋陷阵,在大是大非面前笃信民主共和,决不屈服于蒋介石新军阀和汪精卫卖国集团的拉拢收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