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淑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花淑兰
别名:葛淑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唐山
出生日期:1929年
逝世日期:2005年3月30日
职业:评剧演员
代表作品:《茶瓶计》《谢瑶环》《半把剪刀》《黛诺》
主要成就:评剧表演艺术家 评剧旦角 创立花派
活跃年代:60年代-90年代
生平简历
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山林西一个梨园世家。幼年随母学戏。后拜师习评剧青衣、花旦。曾在天津、北平、张家口、锦州等地演出。建国后,历任锦州评剧团演员,辽宁评剧二团演员、副团长,沈阳评剧院二团副团长、院艺委会副主任、艺术顾问,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出任沈阳评剧院花淑兰艺术学校校长。
人物生平
她天赋条件好、嗓音高脆,甜润清新,加上学艺勤奋刻苦,曾拜刘子西为师,吸取刘翠霞、爱莲君两派之长,逐渐形成明快华丽、跳跃多姿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她戏路极广,能胜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个行当。十二岁便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1946年崭露头角后,进入北京演出,她以《刘翠屏哭井》和《保龙山》打炮而红,由于的演唱既有刘翠霞高亢、刚劲的韵味,又有爱莲君唱腔里的玲珑、俏皮、华丽的特点,被誉为“评剧花腔女高音”。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她在张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有革命内容的新戏。全国解放后,技艺精湛,声誉日隆。1953年以一出《茶瓶计》获东北汇演优秀表演奖,之后加入沈阳评剧院。花淑兰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出了百余出传统戏和现代戏。为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花淑兰艺术成熟的黄金时代是新中国成立后。她的演唱特点是嗓音甜润,脆而亮,唱腔高亢流畅、华丽清
一身荣誉
花淑兰于一九五七年出席了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一九六O、一九七九年两次出席全国文代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2年起先后在锦州评剧院、辽宁省评剧二团、辽宁戏曲剧院评剧二团(1957年改为辽宁评剧团)工作。1959年11月11日任沈阳评剧院二队队长(领衔主演),1962年任沈阳评剧院二团副团长(领衔主演)、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剧院艺术顾问等职。1992年起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辽宁省第一届至第七届人大代表、沈阳市第六届至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辽宁省暨沈阳市文联委员、辽宁省暨沈阳市妇联委员、辽宁省暨沈阳市剧协副主席、1985年当选为中国剧协理事、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沈阳市慈善总会理事、辽宁省教育基金会理事、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员、1985年曾应聘河北省成兆才研究会顾问、1987年应聘北京老舍茶馆顾问、2000年出任
代表剧目
《牧羊卷》(饰赵锦棠)《茶瓶计》(饰春红)《梁山伯与祝英台》(饰祝英台)《相思树》(饰贞夫)《三节烈》(饰张春莲)《孟姜女》(饰孟姜女)《杜十娘》(饰杜十娘)《梅香》(饰梅香)《半把剪刀》(饰陈金娥)《谢瑶环》(饰谢瑶环)《志愿军的未婚妻》(饰未婚妻)《火凤》(饰火凤)《霓虹灯下的哨兵》(饰春妮)《南海长城》(饰阿罗)《琼花》(饰琼花)《黛诺》(饰黛诺)《一捧盐》(饰李军医)《女经理》(饰女经理)其他著名剧目:《海峡情泪》、《草原之歌》、《风筝误》、《小赶船》、《天雨花》、《桃花庵》、《珍珠衫》等
花淑兰演出剧目一览表(按照首演年代划分)
30、40年代:《吴家花园》《丝绒记》《李香莲卖画》《珍珠衫》《刘翠屏哭井》《赵五娘》《桃花庵》《临江驿》《王少安赶船》《三节烈》《花为媒》《张彦赶船》《保龙山》《马寡妇开店》《孔雀东南飞》《牛郎织女》《对金瓶》《桃花女破周公》《洞房认父》《枪毙杨小脚》《血泪
花派弟子
全国各地花派弟子名册
1.冯玉萍: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2.田敬阳: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3.吴丹阳:沈阳评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4.张继萍: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文化馆优秀青年演员
5.王镇芝: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现退休
6.李威:锦州市评剧团主演,调沈阳后经商
7.徐蕴玉:原大连市评剧团主演,现退休
8.祝久珍:鞍山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现沈阳评剧院花淑兰艺术学校教师
9.潘洪伟:鞍山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
10.赵威:鞍山市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
11.张丽华:本溪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业务团长,现本溪市文化局工作人员
12.张旭红:锦州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
13.付秀琴:原沈阳评剧院二团青年主演,现退休,于锦州定居
14.张久兰:原盘锦市大洼县评剧团主演,现于锦州市经商
15.杨晓华:原辽阳市评剧团主演,现辽阳市艺术研究所工作
16.赵俊芝:盘锦市评剧团名誉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现盘锦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17.石雅云:原锦西市
活动年表
1937年,8岁随母学艺,主要学唱评剧,兼学京剧、河北梆子、大鼓等。演出的第一出小戏是《吴家花园》。
1942年,拜评剧创始人之一刘子熙为师,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叩拜师傅。
1944年,在塘沽演出时,向京剧演员崔玉柱(绰号“小活猴”)学习武功。
1945年,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排演秧歌剧《兄妹开荒》《兄妹识字》,歌剧《白毛女》,评剧《枪毙杨小脚》《血泪仇》《九件衣》等。
1950年以后,曾两次到锦州演出,参加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被锦州文教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2年,参加并宣传“三反、五反”运动,演出新编评剧《救急包》;6月参加锦州评剧院,任三团团长。
1953年,参加东北大区汇演,以《茶瓶计》夺得最高奖——优秀奖,一举成名,轰动全国。
1954年,赴阜新演出《茶瓶计》《张羽煮海》。8月份辽东辽西两省合并,10月调到辽宁省评剧二团。
1955年,进京参加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班,班主任梅兰芳,聆听了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