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朔端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潘朔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云南威信
出生日期:1901年10月19日
逝世日期:1978年9月14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第四期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发动海城起义
人物介绍
潘朔端(1901—1978),字孝源,1901年10月19日生于云南省威信县长安乡潘家山。
父亲系清末秀才,母亲周氏。弟兄姐妹四人,潘朔端排行第三。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因为有红色倾向,潘朔端被清洗出部队,流居上海。
1929年回滇担任云南军官候补生队中队长,与大队长卢浚泉和大队副曾泽生一起编唱《吃饭歌》,还创办了《新武力》的校刊,以宣传“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思想,以致遭到了蒋介石的以“异党”为罪名的查办,候补生队解散。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
卢沟桥事变后主张抗日的滇军将领龙云,将原滇军的6个旅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60军,下辖182、183、184三个师,由滇军将领卢汉任军长、滇军将领张冲任副军长兼184师师长,潘朔端任第六十军一八三师1081团长。
潘朔端在台儿庄战役中带领先头部队奋勇杀敌,裹伤指挥作战,坚守阵地至后续部队到达,立下战功,被国民政府授予一级宝鼎勋
同乡统战
1938年1月周恩来调罗炳辉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作由滇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的统战工作。罗炳辉是云南人,1915至1929年先后在唐继尧、朱培德领导的滇军中闯荡14年。在滇军中有不少朋友。
第60军183师1081团潘朔端团长在台儿庄战役中负重伤后,于1938年4月中旬来到武汉住院养伤,潘朔端系云南威信人,与罗炳辉家乡云南彝良县毗邻。罗炳辉多次到医院看望潘朔端,向其宣传我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潘朔端伤好临别时罗炳辉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我同生在一块土地上,但愿将来能走到一条道路上。”八年后,罗炳辉终于如愿以偿。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30日,已担任第60军184师师长的潘朔端,为反对蒋介石打内战,毅然决然率领该师2700多名官兵在辽宁海城起义,打响了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反内战的第一枪。
海城起义
胜利后,潘朔端升任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随卢汉入越受降,又从越南海防经8昼夜海运北上东北驻防。蒋介石命他把部队摆在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一线的狭长地带,并让东北“剿总”派两名少将参军携带电台尾随潘进入海城,实施监督。潘朔端一到海城就借了解地貌探访东北人民解放军活动情况。
1946年5月29日,民主联军包围海城,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压力下,潘朔端找副师长郑祖志、参谋长马逸飞、团长魏瑛开会,计划起义。
5月30日黎明前,潘以城防司令名义召开城区将校军官会议,将两名督战将官逮捕,宣布起义。丧失整整一个美式装备的整编师,还开了东北战场起义的先例,这令蒋介石暴跳如雷。
5月31日,潘朔端与副师长等率全师将士通电全国。电云:
朔端等籍隶云南,多年从军,每以卫护桑梓,救国救民为己任。……唯事与愿违,本师自安南奉命航海北上,名曰接收主权,实则为进攻中共在东北之武装。身为中国人,用美国武器进行内战,残杀自己同胞,朔
建设昆明
新中国第一位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连任七届,扣除因历史原因未能履职的时间,实际在任达22年。
任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期间,镇压中国国民党残余势力,严打毒品娼妓,整肃社会风气,恢复生产重振经济。
尤其重视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力主环境和水源保护,关注底层民生,主持修建的松花坝水库,至今依然是昆明人民最重要的饮用水来源,省博物馆、艺术剧院、体育场馆等重要建筑,仍为各族人民享用,并为这座城市继续增添着历史文明的光辉。
1949年,随宋任穷、周保中大军南下,进驻昆明,1月9日任首任市长。
刚解放的昆明经济萧条,市场冷落,不法资本家趁机投机倒把。物价上涨,人心浮动,市场出现抢购风。潘朔端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整顿市场;动用省库80%的黄金、棉纱、大米、棉布投放市场;立即逮捕奸商朱文高。迅速压住了投机势头。此外,他厉行禁烟、禁赌,成立禁烟委员会,在8个区设戒烟所收容烟民,并多次到戒烟所视察。解放初期,昆
人物轶事
1901年,潘朔端出生于滇东北乌蒙山区的威信县长安乡一个小康之家。幼时在家乡私塾就读,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和封建伦理道德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但他也从所学的诗文中,吸取了比较积极的思想。他常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座右铭和做人处事的准则。他性格倔强,好抱打不平,对历代许多英雄十分崇敬。
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以及辛弃疾、陆游等人的爱国诗词,他最喜爱读。他的夫人宋平女士回忆,直到晚年,还常听到他吟诵这些诗词。
1918年,潘朔端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前往昆明,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在课堂上。他聆听爱国教师的讲课,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新知识。尤其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主张,给了他很大的启迪,他一心向往革命策源地——广州。
1924年,潘朔端在省立一中12班毕业,回家筹集去广州的路费,谁知他大哥坚决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