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小平
别名:邓先圣(原名);邓希贤(学名)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原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出生日期:1904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97年2月19日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 推动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提出“一国两制”的政治理念 创立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取名邓先圣。
1909年,进私塾读书,学名邓希贤。
1910年,入协兴乡初级小学学习。
1915年,入广安县高等小学学习。
1918年,入广安县立中学学习。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
1920年10月,抵达法国,不久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
1921年4月,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月底,辞去工作赴巴黎。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成立。10月,进香布朗工厂做工,两个星期后被解雇。
1922年2月,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1922年夏,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也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923年夏,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924年,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赤光》的编辑工作。7月,当选为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局委员,同时
人物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全区的政权建设、社会改造和经济恢复,不久就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的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文革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不久,由于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再次被错误地撤职、批判。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再度恢复工作后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婚姻家庭
第一任妻子
张锡媛是邓小平的第一位妻子。张锡媛出生在北京附近的良乡,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张锡媛与从法国转道苏联并在中山大学学习的邓希贤(也就是后来的邓小平)相识了。1928年,24的邓小平与22岁的张锡媛在上海结合了,是浪漫的同志式的结合。婚礼在上海广西中路一家四川餐馆举行,有中央机关的30余人参加。1930年1月,张锡媛在生下孩子后得了产褥热,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在丈夫邓小平怀中去世。
第二任妻子
阿金的名字叫金维映,原名金爱卿,浙江岱山人。1931年7月,中国革命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影响下陷于低潮。不久邓小平被批准到江西中央苏区去。他们在苏区结成了一对革命夫妻。在中央苏区“左”倾路线斗争时期,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受到撤职和党内处分。在遭受批判后,他和阿金同志正式地分手。
第三任妻子
卓琳本姓浦,云南宣威人。1937年,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并结识了邓小平。邓小
人物评价
毛泽东: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
胡锦涛:“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江泽民:“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
美国《时代》:邓小平改变了世界,功绩史无前例。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评价邓小平:“对中国和全世界而言,他都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政治伟人”。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称邓小平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领袖”,在回忆1978年与邓小平的首次交谈时,他说“邓个子小,气魄大,立即使我折服。”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是邓小平结交的众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