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之光
别名:之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古蔺
出生日期:1930年1月
逝世日期:2016年1月11日
职业: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毕业院校: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
主要成就:作品三度获四川省文学优秀作品奖
代表作品:《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们》,《就错这一回》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0年1月,陈之光出生于四川古蔺,少年时入乡村私塾读书,“背四书,填红模”;后在古蔺县中学年初中,不久,陈之光的父亲去世,县里组织全县学生作文比赛,陈之光得了第一名,他的作文还被抄写贴到大街上,县长在民众大集会上,亲自给陈之光颁发奖旗。
后来陈之光投考到“吃饭不要钱”的川南师范学校(泸州师范学校),在学校图书馆,读鲁迅的《呐喊》、巴金的《家》,艾青的诗和俄罗斯文学。
1949年,毕业于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
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从事地下党学生工作。
1951年,陈之光开始发表作品。他在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领域,均有所涉猎。
1952年秋天,陈之光被调到四川省文联工作,从此在文联度过半个多世纪的春秋。
二十世纪50年代年,陈之光历任泸州市学联主席,川南区学联副主席,团市委学生部副部长,中共川南区党委宣传部干事,四川省文联创作委员会秘书及《四川文艺》编辑部领导成员、书记
主要作品
陈之光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在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领域,均有所涉猎,成果丰硕。他曾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剧本等百万余字。
文集《乡情集》
诗词、楹联:《川西坝乡场即景》《川南腊月赶场天》《高山劲松》《鱼塘月》《在鸡鸣三省的地方》《就错这一回》《在沙汀墓前》《悼克芹》《邛州雨夜听高腔》《故乡过年》《布后街的人》《邻居情》《小店春暖》等
报告文学:《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蜡烛在风雨中燃烧》、《花是怎么红的》、《白发红心》、《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们——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调查记》(与李累合著)
电影文学剧本:《东山女炮排》
创作特点
陈之光先生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巧妙结合,以民风民俗的情真意切,以一腔乡情、两重环境(即生长的故乡和工作的故地)作为他抒写乡情、乡恋、乡音的深厚底蕴和不尽源泉。走进《乡情集》的浓浓乡风诗韵之中,犹如醉饮郎酒方知古蔺,其乡情浓浓,其文情美美——之光先生的《乡情集》以文学诠释了他的人文精神。
在作者的散文、小说中,处处都散发着乡风,时时都能窥见家乡的绿树、清泉、小路、山影。《在鸡鸣三省的地方》中,作者写的是故地,是异乡;是当今,是儿时。也许是儿时一个梦,被鸡鸣惊醒,“那鸡声又像从地底升起,一声紧接一声,由远而近,由细而宏,东呼西应,似从贵州唱到云南,又像从云南唱到四川,在这三省相连的万山丛中交相鸣唱,我们听得满有情趣,睡意完全消失了。”在《无名小庙》、《灶房说书》、《缺嘴师兄和玩灯人》、《闹花灯》、《三边古渡》、《渔塘月》诸篇散文里,川南风韵像一幅幅古朴的水墨画,像一曲曲逗心的民歌调,浓墨重彩,抑
人物评价
陈之光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战友,是文学事业的一大损失。四川文学界深表哀悼。(四川省作家协会讣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老师作为四川省的文学官员,在他组织的多种文学活动中,对像我这样的青年作者,特别关心、爱护。完全没有官员架子,也没有前辈作家的傲娇,人非常随和、亲切、正直,人很真诚。”(诗人何小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