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郑正秋简介

郑正秋简介

淘名人 2019-09-10 12:11 热度:

郑正秋

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卒于上海。中国电影之父,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正秋

别名:伯常、郑芳泽、药风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9年

逝世日期:1935年

职业:导演、编剧

主要成就:中国电影之父,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代表作品:《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

早年经历

1889年,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出生于广东潮阳(现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汀村),郑正秋从小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小正秋3岁时,为了“让孩子认得老家”,母亲张太夫人带正秋回到上盐汀村祖居。两年后,小正秋随母亲返回上海,受教于嘉定人庄乘黄。在庄老师的点拨下,小正秋不仅打下了较好的国学基础,还练就了一手好字,思想上更深受老师不满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影响。一年以后,10岁的小正秋带着庄老师的口授心传,进了育才书院。14岁时,带领同学面见校长使其同意学校取消体罚,但父亲郑让卿听说后却极为愤怒,不允许其继续上学。

父亲领着正秋来到郑洽记土栈,让他熟悉土栈业务,认识四方商贾。期间,去不成学校的郑正秋自己找书看。《再生缘》、《推背图》、《左氏春秋考证》、《三国演义》,《警世钟》、《西太后》、《扬州十日记》、《革命军》、《大革命家孙逸仙》乃至戏曲唱本,逮着什么看什么。

1902年,郑正秋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他

展开阅读全文 ∨

演艺经历

1913年,与张石川、杜俊初等联合组建新民公司,专事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聘请他编写《难夫难妻》电影剧本,并与张石川合作导演了此片,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此后,他自组了新民、鸣民、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新剧活动。曾编演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隐痛》、赞扬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孙中山伦敦蒙难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行经的《新华毒》,也有迎合小市民低级趣味的《男女拆白党大交战》等。五四运动前后,创办新民图书馆,发行《药风月刊》。

1919年,他曾发行《药风月刊》、《解放画报》支持当时的学生运动。

1922年初,与张石川、周剑云等共同创办共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兼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同年,为明星公司编写了《滑稽大王游华记》、《劳工之爱情》等4部短片。

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此片为中国摄制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郑正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祖父

郑介臣,于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之际来沪经商,开了家郑洽记土栈(鸦片批发栈)而成巨富,早年上海潮州会馆发起人之一。

父亲

郑让卿,广东潮阳成田上盐汀村人。郑介臣第二子,他以光绪间顺天府试进士第三十一名的资格,当过江浙盐运使,后调任三穗知府。郑让卿三十岁上久婚无子,经友人介绍,在众多候选的男孩中选中他认为将来会大有出息的一个,抱进家门为螟蛉子(义子)。时值秋高气爽,因取名正秋,又按潮阳老家的排行,为孩子取字“芳泽”。这个生于1888年12月24日的上海小男孩,从此入了广东潮阳籍,在优裕的官商家庭中生活成长。

弟弟郑正冬,后由郑正秋为之改名正栋,寓了他希冀弟弟来日成为国家栋梁的愿望。

妻子

17岁时娶妻俞丽君。

病情

正秋从小体格嬴弱。气急、腰痛成了久治不愈的痼疾。当官却无知的父亲为减轻孩子病痛,横下心让他服鸦片止痛。从此,鸦片烟毒渐渐侵袭了小正秋全身,形成难以抗御的毒瘾。也是14岁那年,一位西医诊断小正秋患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

(以上参考资料)

(以上参考资料)

社会活动

1933年10月,他参加过一次欢迎国际反帝大会代表的集会。

人物评价

郑正秋的电影活动得益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和时政批评“公共空间”的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种“公共空间”的形成。正是在中国民族电影筚路蓝缕的开拓时期,郑正秋以其丰富的电影实践和独特的电影形式,秉持着教化观念的张扬和影像秩序的建立的电影启蒙姿态,完成了社会改良思想和人道关怀视野的启蒙电影伟绩;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精英话语相比,郑正秋电影独具一种温情的平民色彩并得到广泛的观众认同。(《当代电影》评)

后世纪念

2017年3月18日,纪录片《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在郑正秋故里广东汕头市潮南区举行首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