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沈治平简介

沈治平简介

淘名人 2019-08-30 12:16 热度:
本字条收录著名营养学家沈治平,并有作家人物一并收录。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治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

出生日期:1915

逝世日期:2010.04

个人简历

沈治平,(1915-2010.4),年出生在江苏省泰县。

1938年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1950年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从事营养研究工作,对我国食物营养成分的研究及《食物成分表》的编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学系教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第一任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为国奋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惊天动地的喜讯令大洋彼岸的他兴奋不已。这时,他在国内的一些亲朋好友,纷纷写信,向他介绍年轻共和国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事隔不久,美国舰队进驻台湾的消息,燃起他满腔怒火。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的他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于1950年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由于卫生部门正需要一批既懂得食品又懂得营养的人才,于是,沈治平来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系工作,一干就是50年。从来到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研究院前身)的那一天起,沈治平就暗下决心:把自己的所学都献给祖国的营养事业。就在此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沈治平义无返顾地接受了从军粮入手改善志愿军营养状况的任务。经过调查他发现,由于志愿军食品缺乏维生素致使许多战士患夜盲症,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他感到责任重大,不敢懈怠。接到任务的当天,他就召集人员开始调查研究,商谈如何利用当前的军粮供

展开阅读全文 ∨

建立体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研究,沈治平发现,我国食物营养结构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食物资源概念狭窄,营养知识落后,食物开发利用不够。他对身边的同志说:“祖国发展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营养学的研究不能拖后腿,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地工作,完成历史使命”。

食物营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它的研究成果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研究,沈治平提出中国食物营养研究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支学科齐全的营养科学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沈治平发现1952年出版的《食物成分表》所包含的食物种类与营养素项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营养学的需要,需加以修订。于是,他用了将近15年的时间研究此事。由于十年动乱,他不得不放弃这项研究,直到1978年,沈治平才把被中断了许久的这一工作重新开展起来。沈治平联合各协作单位,在科研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新编的《食物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

惊人发现

沈治平是新中国第一批专门从事营养学研究的海外学成归国人员。他常常要求自己和身边的研究人员,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想祖国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可以不唯上,可以不唯书,这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0年,中国的营养学框架还没有搭建,一些关于食物营养源的理论都来自书本上。沈治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他治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来主张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当时,国外有一种学说认为,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沈治平决心向这一学说挑战。为了寻找新的维生素B12的营养来源,他把视角放在了中国的传统食品上,一个一个加以研究、分析。此时,他已来到营养卫生研究所10年了。在中国营养学界小有名气。

各人观点

沈治平说:“中国的营养学事业要发展,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我看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寻找新的食物营养源。我们有这么多传统食品,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就一定能找到B12新的营养源。”早在回国之前,沈治平就已经把中国的传统食品加以深入的研究和归类,并且把研究成果一并带回了国内。他跑学校,进工厂,下农村,终于有一天,在研究整理我国豆制发酵食品的营养成分时获得重要发现。他发现此类食品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维生素B12的活性,结果通过实验,合成了维生素B12。他得出结论:植物性食品通过发酵同样能产生维生素B12。这一研究成果当即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此举为我国膳食中维生素B12的来源开辟了新的途径。随即,沈治平马不停蹄地着手创建了一整套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维生素B12的测定方法。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有重大创新,而且也解决了不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经过完成几个创造性的课题之后,建立我国食

展开阅读全文 ∨

填补空白

在研究院、卫生部的专门会议上,沈治平描绘到:中国的食物营养学必须立足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食品的优势,利用我国丰富的食物资源,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70年代的中国,粮食、肉类、水果、蔬菜都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的出口,但是由于食品出口中经常因为农药残留量超过标准,而被退货,从而蒙受重大损失,也影响我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声誉。当时主抓卫生部工作的李先念副总理曾经明确指示,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应开展农药残留量研究并设立专门的课题组。沈治平在接到这个任务以后,首先翻阅了美国的有关食品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和去除方法。他发现美国食品的有机氯农药测定方法中使用的吸附剂“佛罗里砂”还没有对我国开放,无法获得这种试剂;进一步翻阅美国化学文摘,了解到美国的那种试剂是一种硅酸镁类化合物,他多次按照专利说明公布的方法进行合成,但所得到的产物根本不具备任何吸附能力。仿制不成,沈治平决心自行设计研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颠覆肉食

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恢复学术活动。同年10月,中国生理科学会在山东青岛召开第15届全国学术年会。沈治平在营养组做了题为“从营养学观点谈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的专题学术报告,对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研究我国食物构成”的意见作出初步响应。沈治平提出:一,研究我国膳食结构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将全民族的健康要求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二,中华民族的食物构成与改善,必须考虑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三,食物营养学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也不是“修正主义”,中国食物问题第一是吃饭,第二是营养。

建议

沈治平“关于恢复和发展中国营养学研究”的建议,是“文革”后,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关于营养学的论述。此文一出,随即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一场关于如何改进我国食物构成的全国性大讨论开始了。当时,有人提出,随着我国大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的食物构成应以肉、蛋、奶等动物类食物为主,走西方发达国家膳食模式之路。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有一些还是学术上的权威人士。60多岁的沈治平回到北京后,把他关于中国食物营养学的观点又重新整理了一遍,并认为自己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营养学的观点没有错。他对营养卫生研究所的同志们说:“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一天也离不开营养。今后我们开展食物结构研究,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开创营养卫生研究的新局面。”

发表文章

1979年,沈治平应《百科知识》编辑部之约,发表了《从营养学观点谈改进吃饭问题》一文,再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观点。文章认为,我国膳食构成应遵循立足国情,循序渐进的发展方针;以动物类食品为主的膳食构成可能是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在改善我国食物结构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发展畜牧业,以提高我国膳食中动物类食品所占的比例,又要努力增加植物蛋白质,特别是大豆的生产,以保持我国膳食构成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动物类蛋白为辅的基本特点;改善膳食构成,既要考虑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又要适当提高膳食中的蛋白质营养质量。此观点一出,立即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的响应。由于沈治平在食物结构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中国农科院主动邀请他参加《2000年改善中国膳食预测研究》课题,从此以后,沈治平涉足食物构成改进的宏观经济领域,从事软科学的重大课题研究。不久,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

展开阅读全文 ∨

获奖成果

90年代以后,沈治平不顾自己年近八旬的高龄,继续参与一线课题的研究。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该项目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要负责单位,沈治平承担了“居民营养与食物结构研究”课题。沈治平在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历经三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了我国中长期食物结构发展预测。“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课题,1992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中沈治平提出的关于我国食物结构的改善方向及其预测的论断,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支持与国家决策机关的采纳。进入古稀之年的沈治平老先生高兴地看到,在他及其他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食物营养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品工业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他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沈治平教授授几十年如一日,甘于清贫,生活俭朴,默默奉献,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但

展开阅读全文 ∨

千古流芳

我国著名营养学专家,中国营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沈治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4月13日6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沈治平同志1915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34-193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1948-1950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几十年来,在食物营养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20世纪80年代,沈治平同志联合国内营养学家筹备成立了中国营养学会,任中国营养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84年中国营养学会加入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1985年加入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使中国营养学会在国际营养学术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营养学会的开创者他致力于建立优良的会风,使中国的营养事业和学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浙江作家

浙江杭州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历任浙江话剧团演员,杭丝联工人,《西湖》月刊编辑,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第七届政协常委。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杜鹃恩仇》,中篇小说集《古井》,短篇小说集《漂移的屋子》、《初中数理化连环画》,长篇报告文学《赤子情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