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冯兰洲简介

冯兰洲简介

淘名人 2019-08-29 09:22 热度:

冯兰洲

冯兰洲,医学寄生虫学家,中国医学寄生虫学的奠基人之一。 最早证实中国存在着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确定中国南方疟疾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按蚊。 首次证明马来丝虫的主要虫媒是中华按蚊。 在中国白蛉传播黑热病以及虱、蜱传播回归热的机制方面有所发现。首先证实中华按蚊种群中有宽卵型和窄卵型之分。他合并使用中药槟榔与南瓜子治疗绦虫病,取得良好效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兰洲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临朐县

出生日期:1903年6月24日

逝世日期:1972年1月24日因心脏病在京逝世

职业:所长、教授

毕业院校:1929年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

主要成就:在医学昆虫学寄生虫学出突出贡献

代表作品:《寄生虫病学》

个人简历

1920年毕业于益都县守善中学。

1929~1933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任助教。

1933年8月到英国利物浦热带卫生学院进修半年。

1934~1937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任讲师。

1937~1942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任助教授。

1942~194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兼任天津东亚毛织厂附属药厂研究员。

1947~195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助教授。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及医学昆虫室主任。

1952~1956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任主任教授。

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8~1960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

1960~197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系主任、教授。

生平记事

冯兰洲,曾用英文名FengLan-chou1903年8月24日生于山东省临朐县。父母均毕业于教会学校,他们尽可能让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父亲曾在芜湖和上海等地任教,后半生回家务农。家庭生活虽清苦但未断过炊。冯兰洲在益都县的教会小学毕业后就学于守善中学,假期回家帮助父母从事农业劳动,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1920年他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因学习费用太高曾两次辍学,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工作1~2年以获得继续求学的经济支持。1929年才得以修完医学院的学业。1925~1927年间他参加在济南的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黑热病考察团,担任助理。在此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学会了一些昆虫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调查虫媒寄生虫病的一些方法。从此对医学昆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冯兰洲从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寄生物学系助教。当时协和医学院的教师除教育课外,还必须进行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否则就会被淘汰。那时,寄生虫

展开阅读全文 ∨

对中国丝虫病调查

1936年,冯兰洲发表了对中国丝虫病调查的结果,首次证明在中国中华按蚊(Anopheleshyrcanusvar.sinensis)是马来丝虫的重要传播媒介。1937年他被提升为助理教授。1938年他参加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国际昆虫学会议,报告了论文“The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mosquitoesinChina”(中国蚊虫的地理分布)。1939年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热带病与疟疾学会年会,报告了论文3篇:“中国丝虫病的分布与传播”、“中国疟疾流行病学”和“钝缘蜱对回归热螺旋体的传染方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冯兰洲不可能再到南方乡村调查。当时北平香山一带疟疾、黑热病及回归热均比较严重。他就到北平近郊调查白蛉传播黑热病和潘氏按蚊(A.pattoni)传播疟疾的情况,并在实验室中研究了虱和蜱传播回归热的情况。他在这些疾病的传播机制方面均有所发现。1941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

1952年,中央军委接管北京协和医学院,同年冯兰洲晋升为主任教授。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积极投入反细菌战工作。为了满足对寄生虫学人才的急需,冯兰洲亲自主持了3期全国高级师资进修班和两期医学昆虫专修班。这些班的学员学成后分配到全国各省市的医学院校,均已成为骨干力量。他不但重视科研、教学,也很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他参与编写了《疟疾和蚊子》、《猪囊虫》及《预防蛔虫病》3部科普电影的文字稿,还写了不少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的通俗读物,对培养寄生虫学人才和普及寄生虫学知识作出了贡献。他还主编了《中国蚊虫描述汇编》和《医学昆虫学》3本书。后一本书原来是医学昆虫专修班的讲义,经他初步整理,准备成书,不幸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不能出版。该书尚未定稿冯兰洲即于1972年逝世。后来他的遗著由马素芳、冯兰滨等代为补充、誊抄,赵振声整理定稿,1983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0年,冯兰洲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及医学昆虫室

展开阅读全文 ∨

科学成就

确定微小按蚊是中国疟疾的传播媒介

冯兰洲于1929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时,就决心由媒介昆虫入手,研究解决中国的常见寄生虫病问题。当时中国在寄生虫病方面的研究极少。1930年代初,仅在广州、杭州、上海和北平等大城市的研究机构中有少数科学家对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做过少量初步的调查研究,对医学昆虫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寄生物学系中也没有专门研究医学昆虫的高级人员。冯兰洲凭借求学期间参加英国皇家学会工作时掌握的昆虫学知识,一面参考文献,一面在北平近郊收集按蚊成虫及幼虫,进行详细的形态观察和鉴定。中国南方农村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如果不具备熟练的采集、保存和鉴定昆虫的技术,就很难获得完整的科学数据。1930~1935年间,冯兰洲多次到江浙和江西等地的农村,进行现场调查和研究,收集到许多标本,为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他对厦门的筑路工人中爆发的恶性疟疾进行了详细的流行因素调查,1932年发表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论著

1冯兰洲.厦门之疟疾及其传染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32,18(3):370~395.

2冯兰洲.研究蚊类传染疟疾所用的方法.中华医学杂志.1932,18(3):420~443.

3冯兰洲.中国按那斐雷蚊之分布、孳生,并三种传染疟疾蚊之辨认法.中华医学杂志,1932,18:45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