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基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宗基
国籍:福建安溪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出生日期:1922.9.15
逝世日期:1991.9.25
职业:土力学家、岩石力学家
人物介绍
陈宗基(1922.9.15-1991.9.25),土力学、岩石力学、流变力学和地球动力学家。
原籍福建安溪,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土力学、岩石力学、流变力学和地球动力学家。
原籍福建安溪,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1946年留学荷兰德鲁浦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6年被比利时国王授于“利奥波德二世一级骑士”勋章和荣誉证书。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在国际上首创土流变学。
提出的“陈氏固结流变理论”、“陈氏粘土卡片结构”、“陈氏屈服值”、“陈氏流变仪”等已被国际上公认。
1988年研制成功800吨高温高压伺服三轴流变仪。
参与指导过我国一些重大工程,研究唐山大地震的机制、华北地震规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攀西裂谷成因等。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人物经历
1922年9月15日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巫眉镇,祖籍福建安溪。
1949年毕业于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水利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
1954年获德尔夫特科技大学优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奖状。
1955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到祖国。
1955-1958年任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土力学研究室主任,兼国家建委黄土研究组副组长。
1958-1962年任国家科委三峡工程岩基组科技组长。
1962-1978年任指导大冶铁矿及塘沽港码头的岩土工程顾问。
1964-197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专家、顾问,指导中国核爆炸效应实验及防护工程研究。
1972-1988年任指导长江葛洲坝岩基工程的专家和顾问。
1978-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地球动力学研究室主任。这期间指导了三峡、二滩水利枢纽,金川镍矿,抚顺露天煤矿等工程建设问题。
1979-1991年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中
科学研究
岩土流变学是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流变学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1929年,美国在宾厄姆(E.C.Bingham)教授倡议下,创建流变学会。1939年,荷兰皇家科学院成立了以伯格斯(J.M.Burgers)教授为首的流变研究小组。当时,荷兰的流变学处于领先地位,1948年国际流变学会议就是在荷兰举行的。流变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材料,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各种地质材料,如岩石、土、石油、矿物等;以及各种生物材料,如血液、肌肉、骨骼等。在岩土流变学研究方面,陈宗基提出的一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得到国际的广泛承认。
1948年,他在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学习期间,就对荷兰沃拉格曼斯(Wlaggemans)大桥桩基竣工两年后即发生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当时工程界普遍认为这是由孔隙压力造成的。但陈宗基认为土中的空隙压力会随时间延长逐渐消失,而在剪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却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从而提出在土力
担任职务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陈宗基,1922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巫眉镇,祖籍福建安溪。1940-1942年在印尼万隆工学院水利系学习。1942年后,因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尼,辍学在家。1946-1955年在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三年内读完五年课程,获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及奖状。1955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研究员兼土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建委黄土研究组副组长。1958年任国家长江三峡岩基组组长。1963-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一副所长。1977-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79年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组长并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第四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1985年发起、创建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任理事长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1977年以来,又开创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研制了三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压实验仪器设备,建立
无私奉献
陈宗基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志在振兴中华”是他毕生的信念。早在学生时代,为挽救民族危亡,捧着小铁盒在印尼华桥中募捐,支援抗日战争。出于对黄河泛滥成灾的忧虑,他立志到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水利工程系,以便学成后报效祖国。经过刻苦学习,3年读完5年的课程。1954年,他获得优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和美国、荷兰、印尼等国家曾以高薪相聘,他毫不动摇,决心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深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把祖国建设好,实现华侨世世代代的理想。
在荷兰留学期间,陈宗基曾参加并指导一个华人学生组织,不遗余力地启发华侨爱国热忱,积极动员华侨学生回国参加建设。回国后,先是在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刚到哈尔滨就遇上零下45℃的寒冬,冻得害上了肺炎。他身在病房中,心在研究所,不等病情彻底好转,就急不可待地出院工作。经过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