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逢甘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庄逢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
出生日期:1925年2月11日
逝世日期:2010年11月8日
职业:空气动力学家
毕业院校: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生平
1925年2月11日,庄逢甘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小业主家庭中,父亲庄德成曾开办过榨油厂,母亲潘淑贞操持家务。庄逢甘是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抗日战争期间他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经过数学老师赵型的指导,提高了他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曾几次在数学比赛中获奖。高中时期,他曾读过《本杰明·福兰克林自传》,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1942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庄逢甘赴重庆进入交通大学读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学校迁回上海。
194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系,并留校任助教。
1947年,赴美留学,在途经日本时,竟遭当时日本政府阻挠,不允许登岸。他身为战胜国的国民对此无理之举甚感愤懑。这一经历加重了他为提高中国地位而努力的责任感。在美国期间,他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在著名流体力学教授H.W.李普曼(Liepmann)指导下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1948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50年
主要成就
庄逢甘在空气动力学的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60余篇,内容涉及空气动力学理论、试验和测试技术等各方面。
早在50年代初,他发表了论文《湍流统计理论》,在海森伯谱传输项的假设下,首次得到了准确的湍流谱解,给出了伯格方程的初值问题的准确解。他对有随机边界条件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进行长期的研究,早期在《论湍流衰变》一文中,引入了双尺度湍流概念,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多年来他积极倡导发展计算空气动力学,早在60年代就十分关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与计算方法研究。当时国内计算机水平很低,但他坚定地提出必须在我国尽快地开展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以便将来迎头赶上国际潮流。他曾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计算流体力学会议,在会上作了“计算空气动力学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在中国第一届流体力学数值方法讨论会上作了“再人空气动力问题与计算空气动力学”报告;在全国计算物理会议上作了“高速粘流数值计算”报告
社会任职
他还先后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国家科委理论和应用力学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宇航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人物故事
25个水饺的“婚宴”
除了事业上成果卓著,庄逢甘的家庭也是幸福美满,令人羡慕。他和夫人戴淑芬自1953年结婚以来,一个举案齐眉,一个敬如上宾,呈现出科坛伉俪高尚的人格魅力。
1952年暑假过后,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庄逢甘以兼职副教授的身份,给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三年级学生开了一个学期的课,讲授《流体力学》。讲台上这位27岁的归国博士才华横溢,很快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崇拜,戴淑芬也是其“粉丝”之一。
期末考试后,戴淑芬感觉考得不好,心中内疚,于是满怀歉意地给庄逢甘写了一封信:没有学好老师的课,对不起老师,不知还能否再见到老师。没想到几天后,庄逢甘专门从中科院数学所来到北大女生宿舍看望大家,像兄长一样和蔼可亲。当戴淑芬送他离开时,庄逢甘问她星期天是否有时间,要请她吃饭。从此,每周星期天都成了这两位青年的幸福时光。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庄逢甘被调了过来。同一天,他与戴淑芬喜结连理。没
人物评价
庄逢甘有些内向,话也不多,但做事特别认真,思考问题非常严谨。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很少先发言。但他一开口,已经把问题考虑得很周密了。他不仅是空气动力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梁思礼院士评)
航天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庄逢甘一贯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对空气动力学技术做出多方面开拓性贡献。而且,他重视与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和发掘人才。他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他的为人、治学和为师,在中国航天堪称典范,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