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寄僧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0年
逝世日期:1995年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号:若耶溪翁
的作品
李寄僧的创作虽以花鸟见长,但画人物画也形神兼备。八十岁时他创作过一幅《太白醉酒》。他通过笔墨渲染,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画面布局颇也为巧妙,简陋的桌凳前,太白歪斜着脑袋,左手护着酒杯,右手吊着酒壶,通过脸部表情及动作设计,凸现了“人间狂客,天上谪仙,酒中豪杰,诗坛巅峰,当世之雄”的风格和气质。木桌的右下方,一大坛水酒显而易见,与太白手中的酒壶、酒杯融为一体,整个画面蒸发着不可抗拒的欲酒之瘾。1989年,这幅画被鲁迅笔下的绍兴咸亨酒店收展。
《梅花图》是李寄僧早期的作品,也是1933年从国立杭州艺术院毕业时的代表作。从画面上看,这幅很有气魄,远远望去,朵朵梅花错落有致,老辣梅杆穿插其中,整幅画面如鹏飞展翅,给人以大气横溢之感。当时可能李寄僧年青胆大,创作的作品都很有魄力,曾一度被潘天寿、李苦禅二位大师看好,由此力推他到北京继续在齐白石那里深造。后来齐白石看到这幅作品也赞许有加,随即在
的教学
李寄僧在中学教育中,十分注重绘画的基础训练。六十年代初,他自编教材,将绘画透视学的一些知识引入中学美术教材。所谓绘画透视学,就是根据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运用在绘画写生及创作的一种绘画技巧。李寄僧认为:“虽然被教对象只是中学生,但要打好绘画基础,必须要让学生知道绘画透视原理,因为这是绘画及创作的基础,只有懂得透视原理,掌握绘画透视技巧,才能绘画出立体感”。教学中,他设法强化学生们对美术基本造型及色彩表现的认识。内容上着重进行二维平面绘画训练、三维空间训练与结构训练。他常带领学生们进行速写训练、想象训练,强化学生对三维空间形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形象表现力与创造力,并进行系统的色彩专业训练,培养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李寄僧认为:“要学好绘画,一定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各种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掌握物体的部位特征。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艺术家
与大师的情谊
1928年初春,潘天寿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在为数不多的首届学员中,李寄僧(当时叫李继生)是其中之一,他在班级里年纪最小,讲着一口绍兴话,潘天寿对他特别关注。一次李寄僧去潘天寿家拜访,潘天寿对他讲了佛教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并说佛学亦是博大精深的,其禅画讲究的是意,所以中国画的写意也得益于禅画。而且他认为作画须入静,无杂念,这正是僧心所在,所以提议用“寄僧”二字作为“继生”的别名很有寓意,他要求李寄僧必须对艺术之源有更深的悟性,这样才能提高自已的绘画水平。听了潘天寿的一番话,李寄僧深得其益,从那时起,“寄僧”二字替代了“继生”。潘天寿对于李寄僧来说,既是启蒙导师,又是赐名恩师,让他终身难忘。文革中,身在上海的李寄僧十分担心老师的安危,冒着有牵连的危险,去杭州看望潘天寿夫妇。潘天寿去世后,李寄僧甚为悲痛,专门写了纪念文,后来该文被《绍兴日报》刊登,圆了李寄僧对
的学生
李寄僧从事美术教育自三十年代初的北平艺专开始,直到晚年耕耘于绍兴老年大学,从教近60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桃李满天下。1995年3月26日,李寄僧去世时,绍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绍兴美术家协会、绍兴书画院唁电写到:“先生品德高洁,大作将永为世人珍重”。绍兴老年大学学生,原浙江农业厅副厅长杨俊达先生挽词中说:“(寄僧)毕生从教,擅长书画诗词,声闻画坛,名扬遐迩,北国南归,沪上仙逝,痛惜先生遽归去。(寄僧)为人刚直,处世淡泊名利,宁静默耕,博大无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高尚令人钦”。学生的这六十六个字,可谓对他从教事业的真实写照。
赵之祺(1924.2—1977.1)。年青时曾入绍兴孑民美育院学画,后来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他主持或参与舞台美术设计的剧目达四十多个,曾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舞台美术设计奖,多幅作品在上海国际舞美艺术节上展出。发表有《戏曲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