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更夫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更夫
别名:张清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叙永
出生日期:1906年
逝世日期:1932年07月15日
原名:陆承楠
人物简介
陆更夫(1906~1932),又名梗夫,四川省叙永县人。童年时代在叙永城读私塾、小学,再转到永宁中学读书,因家贫中途辍学。靠叔父陆俊鸢支持,民国11年(1922)到成都市高师附中读书,受高师校长吴玉章、教员恽代英的思想影响,于1923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他与“学行励进会”骨干张子玉创办《红涛周刊》,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考进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向上,于1926年夏提前分配到叶挺独立团搞政治工作,后任连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的战斗中,英勇顽强,荣立战功,受到嘉奖。
1927年2月,陆更夫调往中央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革命生活》日刊的编辑工作。曾撰写《斥蒋介石》、《再斥蒋介石》等文章,揭露蒋的反动面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与陈赓、蒋先云等建立“黄埔各届学生讨蒋筹备委员会”,积极开展声讨蒋介石罪
个人履历
1922年入成都高师附中读书
1923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与“学行厉进会”骨干张子玉创办《红涛周刊》,宣传革命道理。
192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8月进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
1926年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团部搞政治工作后任连长
1927年2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校刊主编
1927年5月16日成立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特别党部当选为常委
1927年12月11日担任教导团第一营第一连连长
1927年12月17日,担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12团党代表
1928年1月4日任师政治部主任
1928年夏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12月回国在内蒙古进行地下工作
1931年7月调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会工作
1932年3月16日被捕
1932年5月6日被押回广州
1932年7月15日壮烈牺牲于广州东部。
生平经历
陆更夫生在一个贫困教师家庭。
1922年,入成都高师附中读书,接受校长吴玉章、教师恽代英的教诲,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积极追求进步。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创办文艺刊物《心波》及《红涛周刊》,宣传新思想。
1924年,他与“学行厉进会”骨干张子玉创办《红涛周刊》,宣传革命道理。
192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离开四川,进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由于北伐战争的需要,于1926年提前离校,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团部搞政治工作,后任连长。参加了攻打天险汀泗桥和贺胜桥的战役,荣立战功,受到嘉奖。
1926年9月,独立团一营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大部分将士牺牲,补充了大量新兵。他抓紧时间对新兵进行思想教育和作战训练,提高了新兵的政治素质和作战能力。是年冬,叶挺独立团改编为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他在该团任连长。
1927年2月,国民政府决定在武汉建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
革命事业
1923年,由刘竹贤介绍,陆更夫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青团)。翌年,他与岳凤高主编文艺杂志《心波》,宣专革命道理。不久,他又与张子玉主办《红涛周刊》。张子玉是中国共产党。员,学行历进会领导人之一。更夫受张子玉革命思想影,积极撰写短文,在该刊发表,传播革命思潮。
1925年陆更夫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7月间,他与共产党员彭寿炽离开天府之国,经党组织介绍并考试合格,进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读书。926年春,该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军校学习期间,根据共产党组织的指示,为巩固和发展首次国共合作,他也加入国民党,既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过组织生活,也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特别党部过组织生活。他曾先后听过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廷、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中共两广(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前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军校政治部主任教官恽代英等
狱中轶事
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坚持斗争。向同室难友立誓说:"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灭!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死,虽死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