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

家乡名人的故事100字左右宜兴(家乡名人故事100字作文)

淘名人 2023-03-25 热度:

宜兴的名人故事,内容少

周处,字子隐,宜兴第一人物。年轻时常与人斗殴闹事,乡亲们将他与长桥下的独角蛟、南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三害”。他射虎斩蛟后,入吴求学,立志改过。曾任吴国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郡内史、散骑常侍,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周处刚毅正直,任御史中丞时,得罪了梁王司马彤,元康七年(297年)被迫孤军与叛军齐万年交战,战死疆场。赠平西将军,谥号孝。周处在史学、文学等方面也有建树,撰写的《风土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地方性岁时节令,风土习俗的著作。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宜兴张渚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大名道、按察使。他虽是文士,但善骑射,娴将略。崇祯七年,任右佥都御史,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广总督、兵部侍郎,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首辅杨嗣昌诬告,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崇祯十二年(1639年),象升率部在距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后又追谥忠烈、忠肃。

蒋澄,字少明,生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东汉光武帝时官封 亭乡候,封地在今宜兴 山以东,杨巷、官林一带,不久任婺州刺史。因婺州远离朝庭曾先赈后奏救济灾民,为民施仁,得到光武帝褒奖。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逝世,葬于封地之内的都山之麓。蒋澄是蒋介石的先祖,1948年6月23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专程到蒋澄墓地扫墓。

蒋默,字秀芳,是蒋澄的长兄,官封云阳亭候,封地在今和桥一带。后被召到朝庭任谏议大夫,死于任上。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今高塍亳村人。幼时天资聪慧,过目能诵。17岁中秀才。宜兴成立“秋水社”,参加的都是年高德劭的文人,维崧虽很年轻,因以能文著称,也被邀参加。他与吴江吴汉槎、云间彭古晋被称为“江左三凤凰”,许多著名诗人、古文家争与为友。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宏词,他以《璇玑玉衡赋》中选,名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纂《明史》。1782年卒于北京。维崧善诗文,尤擅长词和骈文,他是阳羡词派的领袖,清代骈文的开山。著作有《湖海楼集》54卷、《陈检讨四六》20卷和《两晋南北集珍》等。

陈庆之(484——539),字子云,今宜兴张渚镇人。年轻时随从梁武帝,深得武帝的信任和赏识,任主书、奉朝请官职。普通年间(520——526),任威武将军、宣猛将军,率军击溃北魏元延明、李宪。大通元年(527),大败魏将曹仲宗、王元昭,占领涡阳城。大通二年,任前军大都督,击败魏将邱大千,生擒王元徽,进入洛阳,被授车骑大将军。后封永兴侯、北兖州刺史。中大通二年(530),任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又屡败魏师。不久任豫州刺史。庆之逝世后,赐谥号为武。

单锷(1031——1110),字季隐,世居宜兴湖父镇。嘉右五年(1060)年进士。他不愿做官,专心研究水利。为治理太湖地区的洪涝水患,乘舟遍历于苏、常、湖三州水道,历时30多年调查,于元右三年(1088年)写成《吴中水利书》,论述他对治理太湖水患的主张。苏轼和周忱治水均参照他的观点和措施。《吴中水利书》明清时多次刻印出版,对于今天的水利建设仍有参考价值。

蒋防(792——835),字子微(一作子征),又字如城,唐代义兴人。蒋防年少时才思敏捷,聪慧过人,是位早熟的文学家。曾任司封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822年因“牛李党争”受株连被贬为汀州刺史、连州刺史。蒋防善诗文,《全唐诗》中录其诗1 卷;《全唐文》中收其赋及杂文1卷。其传奇《霍小玉传》尤为著名,是唐代传奇中的杰作之一。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推崇为“唐人最精彩动人的传奇。

偶还是个小学生,老师要写一篇作文<<家乡的名人>>.我家在江苏宜兴,请问一下这里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他,以驰名中外的骏马图赢得了千万人的称赞;他。以一身顽强的精神在画界创下了一片辉煌。他,就是我们宜兴的名人——徐悲鸿。

徐悲鸿,怀着一腔火热的爱国情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用自己出神入化的技艺告诉全世界:中国行!中国人更行!那如风似电,奔驰如飞的神骏可谓“一洗万古凡马空”,它早已成为中国画的象征,代表着中国艺术的高峰,但在成功背后,他其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当徐悲鸿在外国留学时,一位自傲的法国学生曾这样无理地对他说:“你们这些愚昧的中国人,即使送你们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什么大器!”徐悲鸿听了,压抑着心中的怒火,双目如电地怒视着那位法国人,毫不示弱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成不了器吗?好,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代表我的祖国,我们来比一比!”那位法国学生不屑一顾地回答:“好啊,我到要看看你的本事有多大。”从那以后,徐悲鸿将压力化成动力,潜心画画,他每天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去买更多的画具,专心致志地临摹一些大师的画,不久,画画水平大大提高了。接着,他综合一些画画的技巧,自己创作。俗语说:有志者,事竟成。他怀着为中国争光,为华人争气的激情,发愤学习、刻苦钻研、争分夺秒、日夜奋斗,终于在学院的几次大考中名列前茅,用自己优异成绩告诉那个自以为是的法国人:中国人也很了不起。

这就是徐悲鸿,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振兴中国美术事业的大师。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大声喊出这个令中国人骄傲的名字——徐悲鸿。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他,是一代绘画大师;他,也是宜兴人的骄傲;他,也是现代美术文化的奠基者;他,就是我家乡宜兴的一代名家——徐悲鸿。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画技高超,所以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从父亲身上学到了绘画的技术。

1919年,徐悲赴法留学。那时的中国政府腐败无能,所以,那里的留学生们都不把徐悲鸿放在眼里。.

一次留学生的聚会上,一个态度傲慢的留学生轻蔑地说:“中国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人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带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说话时还不时瞟了瞟徐悲鸿几眼。

徐悲鸿一直被冷落在一旁,但他丝毫没有卑微的神色。等留学生说完后,徐悲鸿站起来,不卑不亢地说:“中国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你既然说中国人没用,那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比一比!看看谁是天才谁是蠢材!”

徐悲鸿像一匹野马一样被激怒了,此后,他一直努力学画。他经常带几片面包、一壶水去巴黎一家博物馆临摹画。而且,他经常一临摹就是一整天。他住的是小阁楼,吃的是粗茶淡饭。他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他心目中只有画和国家的荣誉。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日夜苦练绘画,终于功成名就。很快,他通过了考试。当他的画展出时,轰动了全世界。那个洋学生看到徐悲鸿的画后,也大吃一惊,青紫像徐悲鸿登门道歉。

徐悲鸿就这样一举成名。他为宜兴做出了贡献,为画坛做出了贡献,并捍卫了中华人民炎黄子孙的尊严!

作文:家乡的名人 (500字)宜兴的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毕业后即赴美留学,创造了仅用3年半就连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奇迹。1929年 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成为物理系最年轻的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请华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长等职。

1936年,周培源在休假时与爱因斯坦结缘。从此,两人如同亲兄弟,整天在一起研究讨论课程。但在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举世悲痛,周培源更是缅怀不已,遂将拍摄爱因斯坦的这张照片送交《人民日报》第一次发表。照片上的科学巨人,一如时人所趣称的“头发蓬松博士”,穿着简单随意,赤裸着“去白宫会见罗斯福总统也没穿袜子”的双脚。此时,他面含微笑端视着面前这位中国青年学者。这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的定格,是东西方两位科学大师无声地合作和真心相印的见证。

周培源为人正派,从不追求名利,而且刚正无私,绝不阿谀上级,奉迎权贵。1970年,炙手可热的陈伯达要组织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意跑到北京大学找周培源,要他召开万人大会并参 加批判,“打倒爱因斯坦”。周培源态度冷淡并明确指出:“爱因斯坦

的狭义相对论批不倒,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学术上有争论,但爱因斯坦是打不倒的。”他勇敢地把陈伯达顶了回去,捍卫了科学真理和自身人格。

周培源不但为家乡———宜兴争了光,还为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宜兴的名人故事

周处除三害

在吴国和西晋灭吴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周处,至今许多人都知道他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从小死了父亲,缺乏家庭管教。他力气大,喜欢骑马打猎,可是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和人争斗,做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干,不讲理也不管后果。在村子里为所欲为,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村里人讨厌他,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里的蛟龙合称为“三害”。

有一天,周处看到一些老人围坐在一起愁眉不展,一边叹气一边议论着什么。他走过去问:“现在天下太平,又丰收了,你们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其中一个胆子大的老人说:“三害不除,人们哪会快乐呢?”周处忙问:“什么三害,快说给我听。”老人告诉他,一害是南山上的猛虎,二害是长桥下的蛟龙,该说第三害了,老人闭口不语了。周处性急,非让老人说不可。老人就说:“要问这第三害,就是欺压乡邻的恶人,弄得大家不得安生。”周处没想到这第三害是指自己,看见大家看着他,以为是希望他去除三害。就说:“这三害算得了什么,我去除掉它们。”大家都说:“你要是能除掉这三害,这可是大好事,我们一定感谢你。”

周处真的除三害去了,他背着弓箭,带着钢刀,迈开大步,爬上了南山,用弓箭射死了张牙舞爪的猛虎。他又来到了长桥,纵身跳下了水,去擒拿蛟龙。那蛟龙异常凶猛,周处和它在水中搏斗起来,蛟龙顺水下游了几十里,周处紧追不舍,三天三夜没上岸。

村里的人见周处一去不回,以为他与蛟龙同归于尽了,大家就互相道贺,庆祝三害已除。

可是周处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杀死了蛟龙,爬上了岸,回到了村里。他一见大家正在庆祝三害已除,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三害之一。他难过极了,心想:一个人被看作和吃人的老虎、害人的蛟龙一样,还有什么意思。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周处去访问了名师,经名师指点,他回到家乡,振作起来,改变了以前的所作所为,不再专横无理,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尊老爱幼,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周处这种勇于改过的行为,得到了乡邻的赞扬和拥护,后来有人推荐他在吴国做了官,西晋灭吴后又出任晋朝的官吏。他为官清正,大家都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