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

思念家乡的名人故事200字(积累有关思念家乡的名人名言)

淘名人 2023-03-25 热度:

名人思念家乡的故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酬郭给事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 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和贾舍人早朝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新晴野(一作晚)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黄花川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馀。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早春行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杨子谈经所、淮王我酒过。

 兴间略鸟缓,坐久落花多。

 经转回银烛,林开散工可。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第歌。

 从岐王在宴卫家山地应教

 座客香貂满,宫娃绍使张。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积翠纱富睛,飞泉绣产原。

 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同崔员外秋育寓直

 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

 九门寒温彻,万井晤钟多。

 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绝河。

 更渐衰朽质,南陌共鸣何。

 寄荆州张丞相

 所思竟何在,帐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思。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

 石路枉回驾,山家难候门。

 渔舟胶标浦,猪火烧寒原。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

 送张判官赴河西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进君。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传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座。

 送友人前归

 万里春应反,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范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菜衣。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一作火)断无烟。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街市之拼贴—— 

南平故事 

一直钟情于淡淡的讲述一个故事的电影,可以死亡、可以老去、可以破败,但是不可以战争,不可以残忍,不可以万劫不复。前些天看《幸福已逝》,经过两天的快乐,一切静下来,父亲在海边告诉两个女儿母亲的逝去,在温润的夕阳中画面静止。在面对离开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通过美好来缅怀幸福。不禁想起这些天自己匆忙的行走在南平这个小城的街头,在忧心与感动中,面对南平那些老街,旧城的记忆;那些新路,新市的现状,以及那些也许万劫不复的逝去和倔强的希望…… 

一张南平的文化名片与一条南平的老商业街 

关键词:四贤街 

四贤街有一个更加美丽的名字,叫昼锦坊。昼锦坊这三个字的由来,问了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南平,都没有确知。但是说到“四贤”这字,我们很轻易就可以在各种关于南平的介绍中寻得一二,无疑,南平人还是引此为豪的,还是把它作为南平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的,用于各种宣传南平的文辞中。 

四贤指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人,是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最具存亡续绝、继往开来功绩的关键人物,为闽学(朱子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四人有 “延平府四贤”之雅称,从此南平在历史上也有了“理学名邦”之美誉。这些和南平扯不断的联系,永远的镌刻在了南平的历史中,成为南平的文化资本,也成为了南平的文化大梦。 

于是有了一条商业街很讽刺意味的用了这个文化名片,被称为四贤街。走在现在的四贤街,虽然就街两边的建筑来说,已经和多年前相差甚远,寻不到任何的可以和“四贤”挂钩的古迹,但依然可见当年商业的繁荣。路虽不宽,和新的商业中心相去甚远,但临街的批发店面依然一间一间的开着,等待着那些熟悉了这条街的熟客。临街的老人还是会津津乐道当年的热闹,说到四贤街当年是南平最大的批发市场时,昏暗的眼睛里也满是神采。 

“四贤”这张名片已有年轻人茫然不知。“四贤街”也在现代商业圈的冲击下日渐式微。那些最初的文化理想,在四贤街剥落的砖墙上,留下什么。等待什么。 

江滨,你会记得我吗? 

关键词:中山路 

07年底,《楚天都市报》在10版,刊了一条关于中山路的消息。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中山”命名的路已经超过了187条,以“中山”命名的公园有40余座。孙中山先生的“和平、奋斗、救中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豪情与壮志大抵就如纵横大地的“中山路”一样,是希望的大道。 

在各地中山路不断的去强化去渗透孙中山先生的文化思想的时候,并寄望于“中山”二字成为一个城市大中华文化的缩影时,南平的中山路却萎靡了,退缩了。那条曾经从现在中山路延伸到如今江滨的交通要道,已经被江滨路吃掉了最具文化气息的部分——文化聚集地乐群社在60年代烧掉后,江滨花园也并掉了中山公园。剩下短短的一段中山,和现在美丽宽敞的江滨路相比,灰暗了许多。如今中山路的沿街没有高层的现代建筑,都是上了一些年纪的六、七层楼的房子,街两边是卖各种建材的店铺,店主人或年轻清瘦,或中年发福,守望着可以带来财富带来幸福的店面。有些店面的门口会堆放一些建材,让人联想到建筑工地以及那永远觉得干燥夹杂灰尘的空气。街面上由于会停放一些运输各种建材的运输车,而使不太宽敞的街道显得愈加的狭窄。如今如果真要在这条街和“中山”二字之间做一个联系,大抵就是“建设”二字吧!南平中山路卖的是“建设”材料,而孙中山先生则是“建设”新中国! 

中山路的尽头就到江滨路了,当年虚脚楼的身影再也找不到了。树和花在江滨路尽情的生长,滨江的水以及水对面的山随着路的延伸而延伸,阳光、江风、宽阔的街道。这里已经成了南平一道城市风景,每当夜幕渐渐铺陈,周围的路灯,远处山上的灯,夜空的星……互相辉映。三两的人沿江漫步,闲适自然,怡情于江滨,早已忘却行走的那段是曾经的文化中山。 

可是,江滨,你会记得吗?记得在你现在的拥有中,有一段曾经叫做中山吗?你会想起在路那头的中山吗?想起你们一起的故事吗? 

这样的桥段总是让人伤感。噢,中山! 

解放啊解放,是跃然心头的阳光 

关键词:解放路 

关于南平的火,几乎所有的老南平都印象深刻。民间传说,闽江、建溪、西溪三条水流构建了一个“人”字形,而南平这个城市处于“人”字下面,前人忧虑城市在人之下,不甚吉利,就在人的左右各建一城塔,也就是现在的西门和东门。本是建两座塔,攀援而上,不断发展之意,没想使好好的“人”字,多两点,恰若“火字”,和南平前些年此起彼伏的火灾一应照,遐想无限。 

其实是南平老城特有的虚脚楼、木板房为火灾的产生与蔓延提供了条件。南平很多的新街都是老街烧出来的,南平在熊熊燃烧的火中不断的洗礼,于是有了不断的新建。解放路就是一条经过烈火,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现代街道。解放路是纪念南平解放的路。1949年5月14日,南平获得了解放。所以有一段时间,也被称为五一四路。这是南平主要的商业街,路的尽头曾是南平最大的百货商场,人气非常旺。近年南平在局促的环境中开始考虑休闲的需要,将百货商场改建为激情广场,节假日的音乐喷泉点缀着这条老商业街,给南来北往逛街购物的人提供了休憩之地。 

这是一条承载南平历史的街道。1949年5月14日,解放南平;2008年,南平人是否解放了自己?走在解放路的南平人,休憩在激情广场的南平人,会在“解放”二字里体会一段拼搏,一段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战斗吗?真的,不要伤感,他们几乎都不会。但相信前辈留给我们的积极追寻自由与快乐的人生态度,如午后跃然心头的阳光,必是南平走出一番新天地的持续的力量。 

疯长为城池的一部分 

关键词:八一路 

八一路,曾叫过光华路,取光复中华之意,和中山路、解放路一样,是具有革命意义的街名,是南平人对革命精神的寄托。但文革前,八一路叫后街。后街是区别前街来说的,而“后”字给人的感觉总是大抵和后妈的“后”给人的感觉一样,其质量总是赶不上前的。当时的八一路偏离城区,只是出南平到建瓯的一条公路,在城市建设还没有得到重视并速度发展的时候,无疑和城市中心繁华的“前街”相比,相形见绌了很多。 

看到现在已经成为市中心一部分的八一路,就觉得这条路该有一段疯长的记忆。短短的时光,使这条路集商业、住宅、教育等于一体朝综合性的道路发展,并沿着八一路,不断的膨胀滋长,造就了文体路、三元路、进步路等路以及大大小小的街巷,恰若一棵大树,在城市化推进中快速的生长并伸展出枝枝丫丫。 

无疑这点上,八一路疯长成城池一部分并带动片区发展的时光是一段光辉岁月,如街头孩子纯真的笑靥,会看到成长的喜悦,也会从孩子们太过天真的眼睛里联想到不谙世事的空乏。 

面对这座不大的城池,该有怎么样的心情呢?很难去说明。还是喜欢双手合在一起祈福的姿势。祈祷南平和八一路一样快快成长吧,吸山水之灵气,在钢筋混凝土之间拾起我们逝去的文化,挖掘我们远去的精神,以及那些倔强的希望…… 

(作者:《象屿会》编辑icey,请勿随便转载。具体请见17期《象屿会》特别报道:“街市,我的名字呢”)

家乡的故事

自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简直叫人不可思议。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大下,屋里小下,有时墙壁也会掉土。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小米饭是等来了客人才吃的,更不用说大米、白面了,根本就没有。那时人们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 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用来给孩子做鞋,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数,都没有上过学校。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 

现在,家家住的都是砖瓦结构,屋里装修得是富丽堂皇,有的还该起自己的小别墅。吃的是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天天不断,穿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换新装。出门有摩托车、小轿车,有事几千里以外打电话、打手机一分钟办妥。家里有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煤气灶、大彩电等,全是电器化。大部分家庭还安装上了电脑,孩子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现在,不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人们的知识也得到了提高。现在讲科技致富,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许多农民都看到知识的益处,纷纷外出学技术。科学养鸡、鸭、鹅、猪,家家都存了几万元钱,有的甚至是几十万、几百万元。农民也开始进行智力投资,让自己的孩子都念大学,享受高等教育。 

是啊,改革开放后,农村变了,人们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也提高了。望着农村的变化,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祝愿我的祖国越来越昌盛,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得我四岁随妈妈工作调动来到峄城,在妈妈不上班时带我转过一圈,什么石榴园、二十八中、师范学校、古老的南门口……反正,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峄城就像一个没落的乡村,没有太多的风景。

这平淡的几年间,我对峄城的变化视若无睹,只是埋头于家——学校这两点一线的生活。十七大的召开,让我突发奇想:何不借机考查一下,家乡这些年都有哪些变化呢?我漫无目的地围着家乡转悠,倏然才发觉:短短的几年,峄城的变化真是太大了。首先,闻名各地的万亩石榴园扩大装修了很多景点,每天都能看到大批的中外游客出入。以前的民房也变成了一栋栋林立的住宅楼: 榴园小区、聚福花园、福星花园……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各地,数不胜数。日常生活也变化很多,以前妈妈买日用品要跑好多小店,现在,遍地都是购物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只要几分钟就可以采购完毕,大街小巷可以随时叫的士。曾经被污染的横穿全城的一条沙河,现在也被绿化成了公园。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鹅卵石宛如珍珠一般圆润,又似钻石那样闪亮。小鱼在河里自游自在地嬉戏。河两岸上的人们穿着高档的衣服,精神抖擞地在草地上或散步或锻炼身体。就连那年过六旬的老爷爷也要打打太极拳。

且不用一一细说,单是那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就足以证明家乡的巨大变化。记得当初不论是穿大街,还是走小巷,脚下都是粗糙的石子路,最好的一条也就是我们学校前的中心大道,那柏油也只铺了五百米。现在已无限拓展,目所不及了。不仅如此,目之所及的地方,全装上了各种样式的路灯,昔日黑天就无人走动的街,现在成了不夜城。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曾经去饭店吃饭时,都吃猪肉牛肉……等,现在不同了,人们不仅要吃饱饭,吃得有营养,还得是绿色食品,都说那些肉含有高脂肪,对身体有害,不能吃,非要开车到二十公里外的乡下吃“农家乐”,说那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边走边看边想,心情十分激动,峄城看起来像现代化城市,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乡在充满智慧的家乡人的装扮下,会更加美好

关于思乡的名人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字太白。

有一天啊,他在外面旅游,住在宾馆里的时候,由于肚子不舒服,怎么都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最后来到了窗台,他看到皎洁的月光如洗,投射到地板上,白花花的一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以前在田野里和发小偷西瓜,抓猹的场景!顿时感觉诗兴大发!便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就是李白的故事~

名人思乡的故事

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夕,天津《今晚报》刊登出一篇据说曾是周恩来邻居的王佩华回忆的惊天新闻:1956年周恩来为督促家人平坟还耕,利用到南京办公事时悄然返回淮安以说服婶娘平掉祖坟。后来经过大量查证当事人,完全否定了这一传闻。

周恩来建国后曾回过淮安的说法,今天的淮安仍时有街谈巷议。每当人们归结他自1910年离家后再未回过家时,总会有几许遗憾:他就是一心为公,不会连“家”也不要了吧!

其实,周恩来思乡未回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周恩来1910年春离开淮安后特别怀念故乡,曾多次通过信件与龚志茹表妹等联系问及淮安情况。他身处异乡,心怀故土,尤以寒暑假中这种思乡情绪更盛。直到他到南开读书时,还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年华似水,岁月不居。余负笈津门,亦已三载矣,追忆囊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阅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固未得一日享家庭之真乐趣也!逮乎既之天津,伯父携眷居焉,始稍稍有家人生趣。然南望乡关归不得,同胞兄弟各西东,又徒伤奈何而已!

二十九日。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余归家食既毕,以人稀故无他务,独据一案,取校中自治励学会新出版之杂志阅之,历三时许全书几尽。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温榻之梦未经,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这篇思念家乡、梦牵故土的真情表白,今天读来,仍让人鼻酸。他的作文老师读后在文末写下了“篇中叙及父母双亡,不忍蓼莪卒读,直令人昼夜心伤。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动情者,必非孝子。吾于此文亦云”的批语。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巴基斯坦回国途中来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当他在石河子招待所意外见到来自淮安钦工公社建华大队的女青年李正兰时,立即问长问短,并深情地对李正兰等在场的人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

那么周恩来为啥离家几十年未能回一次故乡呢?

“伯伯太忙,他不能因为回家耽误他的工作。”“再一个就是老家淮安除了我们这一房头外他也没有什么亲人。”这是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生前对笔者讲的。

虽然周恩来一直没能回故乡看看,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直萦绕于怀。1950年1月初,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及一部分党外著名人士做《干部要过好土地改革关》的动员报告时,深情地说过一番话:“……1946年春天,蒋介石还都南京,我也随之从重庆到了南京。南京离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当时我很想家,想回去看看。因为我从1910年离开淮安后已经几十年没有回去过了……”说到这里,周恩来声音哽咽,眼眶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接着说,“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指周恩来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的坟,因此,我很怀念淮安那个地方。”短暂的沉默之后,周恩来双眉紧锁,接着说,“但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为什么?我第一个考虑的是,当时淮安已经是解放区,我们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都设在淮安。我若回去,在安全、接待上必定要增加他们的麻烦,给他们带来许多困难;第二个考虑的是,我们周万(“万”指周恩来外公家)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淮阴、淮安有许多亲戚朋友。我回去见了这些亲戚朋友之后,可能会使这些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上的土改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个考虑的是,淮安当时虽然是解放区,但我通过同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其他要员的多次谈判,从中得出的印象是蒋介石迟早是要打内战的,而淮安就处在南京的北一侧,待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两淮后,国民党的反动派是可能要报复我所见过的亲友的。所以,我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没能去祭扫我母亲的坟。”

“现在,我们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讲话最后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淹没。

7年后,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又说:

“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即今镇淮楼),放放风筝……”

王汝祥虽然能体会周恩来的话,但仍不忘临来时县委常委们的嘱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时间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来微笑着回答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是的,在周恩来的心目中,他只是个摆渡的艄公,他要拼命“摇橹”,把全国人民载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了。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一说是1956年,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去世时,周恩来为报答老人家当年的抚育与监护之恩,在无法回家奔丧的情况下,曾专门乘坐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淮安师范的那段城墙上扔下一封祭婶母的信。为此,当年的淮师学生还被学校领导组织起来去寻找这封信。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淮安的林集公社联盟大队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县长进京当面请他,所以周恩来专门乘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飞机上向家乡人民挥手。

……

这几个传说都十分感人,令淮安的父老乡亲们深信不疑。所以,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每当有飞机从淮安上空经过时,无论城乡,人们常常驻足留连,搭上眼镜观看,直到飞机消失在天际。周恩来到底有没有在飞机上看过淮安?建国初调到周恩来身边当秘书,后又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李琦,跟随周恩来40年、曾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转战陕北时期就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原国家安全部部长罗青长,以及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几十人,大多数都不知道此事。直到1994年9月4日,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赴京征求意见,在首都宾馆二楼召开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我遇上了原周恩来经济秘书王伏林,就直率地问他:“王老,您知道不知道或者听没听说过周总理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王伏林听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九凤呀,你算问对了。我不是听说,那天我就坐在飞机上。等会儿我在会上说吧。”

等到王伏林发言时,他说:“周总理生前虽然没有回过淮安,但他对淮安的感情很深。有一次,他从广州乘专机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了,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驾驶舱,让机长袁桃园把飞机的高度拉下来,速度降下来,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回到北京后不久,一次我在总理值班室值夜班。总理工作一段时间累了,走到值班室,还对我说起那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的事。他说,淮安城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棋盘式的街道,鼓楼、宝塔(指文通塔)都还在,只是南门大街好像比原来宽多了。”

王伏林说完这一故事时,把目光转向原周恩来卫士长成元功说:“成元功同志,那天你也在飞机上,是哪一年的事?”

成元功听了先伸出5个指头,然后又做了一个“9”的手势。王伏林心领神会,马上说:“对对对,是59年。”

事后,我为此又专门去北京成元功家中。成老又详细告诉我说,周总理他们每次乘飞机前,机长都要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当面汇报沿途天气、飞行航线、速度、高度,有时还要报告机组成员名单。

那天,驾驶苏联产的伊尔—18专机的机长是袁桃园。他向总理汇报后,总理问他:“小袁,这次又从我老家上空经过吧?如果天气好,能不能降低一下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好让我看看老家淮安?”袁桃园回答说:总理,只要淮安低空云层不浓,是可以让您看的。”周恩来一听,脸上马上露出笑容。

那天快飞临淮安上空时,(据袁桃园回忆,实际上还偏离一点航线。因为他们已根据周恩来要求,事先将“广州—北京”的飞行航线调整为

“广州—上海—北京”的飞行航线,不过他们没敢告诉周恩来。据此,袁桃园还告诉周恩来大概什么时间可飞到淮安上空,以便周恩来自己掌握)不住看手表的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有点踉跄地(伊尔—18飞机没有现在的专机平稳)走向驾驶舱。成元功一见,马上站起来跟到机舱门口。听周恩来对机长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降下高度让我看看?”正在专心致志驾驶飞机的袁桃园马上回答说:“可以。总理,我早做好准备了,您坐下看吧。”说着,副驾驶已站起身来,让总理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袁桃园随即将飞机平稳地拉到1000多米的高度,并低速从淮安上空飞过。周恩来神情专注地看着他十分熟悉的桥溪巷陌。飞机速度虽然慢,但还是很快飞过了淮安上空。当袁桃园转头问周恩来:“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马上说:“不用了吧,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回北京吧。”接着,他站起身,由成元功扶着走回座位。他坐下后,好久也没有说一句话,他一定是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之中了。至于周恩来到底是哪一天在飞机上看淮安的,成元功特意找到中国民航,查阅了当年的民航日志,是1959年的元月2号或12号,因为这两天周恩来都曾从广州飞北京,具体是这两天中的哪一天,现在已无法查证清楚了。

名人思乡小故事

陈天华从小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只好

去给别人放牛,由当过秀才的父亲教他认字读书。十五岁那年,陈天华才得

到进私塾读书的机会。

别看整天要为一日三餐去奔波,可陈天华始终也没放下书,他把乡间能

借到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还是读不够。他特别喜爱民间流行的弹词小说,

有时还模仿着写些山歌小调,这为他后来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进行革命宣

传,打下了基础。

由于生活在社会下层,陈天华经历和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从青年时

代起,就立下了报民报国的远大志向。有一次,他走进路边的一座小亭,环

顾四周的山石草木,潺潺溪水,不由得吟道:

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

说完,他拾起一块石片,将这两句话题在茅草亭的柱子上。

1898 年,陈天华在资江书院读书的时候,正赶上维新派领袖之一的谭嗣

同,回长沙主持“新政”,全省的风气一下子全变了。在陈天华的家乡新化,

有人仿效省城梁启超任教的时务学堂,办起了新式学堂。陈天华马上考入这

个学堂读书。

第一次作文,教师出的题目是《述志》,让学生们谈自己的志向。陈天

华接过题目,不加思索,提笔就写:

“⋯⋯男子汉在最困难的环境中立功,在战场上取胜,要像汉朝的班超、

宋朝的岳飞一样。当今立志,首先应为变法维新出谋献策,为改变国家面貌

建功立业。如果这样进取不成,退一步也要著书立说,与那些老学究们一争

高低。只要我活着,就要做这些事!”

作文写完,陈天华第一个交卷,走出了教室。

教师看了陈天华的文章,非常欣赏。他评论陈天华的文章,立意新颖,

文风犀(xī)利,读了让人有快刀斩乱麻的感受。教师大笔一挥,给陈天华

的《述志》一文打了全校的最高分。

关于牵挂的名人事例

关于牵挂家乡名人事例:杜甫《无家别》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人,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杜甫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杜甫回来了,又征召杜甫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当地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杜甫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杜甫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常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母亲生了杜甫,却得不到杜甫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扩展资料:

关于牵挂的佳句。

1、沙滩用阳光的味道诠释浪漫,云朵用清风的飘逸解释自由,幸福用快乐的时光说明温暖,用平淡的语言诉说思念之情,朋友,希望平平安安,一生开心。

2、星辉灿烂,忘记长路漫漫,漫步悠闲;鲜花怒放,抛却所有忧烦,一生香甜;微风习习,甩掉所有苦痛,美梦开启;祝福相伴,生活微笑甜甜,万事圆圆。信息读读,开启新的美好的一天。朋友,愿幸福平安。

3、把一份关爱放在茶水里,让这份爱随茶水一起滋润心肝;把一份情意放在枕边,让这份情随长夜陪伴入眠。相信你我有缘,想念每一天。祝从此交鸿运,好事连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名人思乡的小故事

手抄报么,我读高中的时候也办过,呵呵~

纳兰性德《长相思》(高中语文自学课本里面有这个)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家乡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再给个当代的:

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儿时也就靠着这一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地长大了。(节选自席慕容《没有见过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