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

中国古代科技名人故事(中国古代科技名人故事100字)

淘名人 2023-03-19 热度:

中国古代代科学成就和科学家的事迹

(1)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字平子,南阳人,画出我国首张星图,创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2)

祖冲之(429-500):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道人,擅长历数,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制成《大明历》,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3)

葛洪(284-363):西晋医药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句容人;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抱朴子·内篇》为现存较早的炼丹术著作,《金匮药方》有对天花等病世界最早的记载。

(4)

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名张遂,昌乐人,在世界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还制成《大衍历》。

(5)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字存中,杭州人,在天文、数学、医药、生物、物理学上的成就,都极其卓越,著作40种。

(6)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松江人,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

郭守敬(1231-1316):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家和数学家,字若思,邢台人。

(8)

李时珍(1518-1579):明朝医学家,究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国我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9)

徐光启(1562-1633):时朝科学家,字子先,无锡人,译著《几何原本》,著《农政全书》,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的先驱。

(10)

宋应星(1587-?):明末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人,著《天工开物》,为我国古代科技名著。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那些著名的物理学家没有什么可以多说了,诸如邓稼先等等耳熟能详的也没啥好说,我觉得值得铭记的,

是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做了很多工作但知名度不高的物理学家,比如我国的南仁东教授。这里我先贴出

一些,以后可以更新补充。

陈华生(Herbert Chen) March 16,1942 – November 7, 1987

2015年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了日本的超级神岗和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中微子实验的领导人/发言人,以表彰两

者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和太阳中微子味转换。

而陈华生是萨德伯里中微子实验的重要奠基人。

他出生在战乱年代的重庆,1955年通过美国的难民法案举家移民到美国(因为移民美国,这也是他在国内

没有新闻炒作的原因)。他的童年极其凄苦,先是经历了战乱导致营养不良,后在美国又过早地失去双

亲,只能通过努力,在奖学金和打工的压力下完成了学业。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他在中微子实验方面逐步展露了才华, 1975年他领导了洛斯阿拉莫斯的E-225实验,

最早测量了电子中微子与电子的弹性散射反应,给80年代发现中性波色子奠定了基础。

1976年,他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工作,和CIT的科研人员一起开发了早期的液态氩气时间投影腔装置。这

种装置至今依然应用在探测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实验前沿里,比如dark-side,DUNE等实验。

1984年,他独自一人作为作者,发表了使用重水装置来探测太阳中微子,由此可以区分太阳中微子是否发

生了味转换,从而解决太阳中微子丢失的谜题。在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了中微子天文观测站实验的概念,

这在1987年神岗实验发现超新星中微子得到了验证。

随后,他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地奔走,请求将用于核工

业的重水提供给基础科学研究,将深层地矿开发成极深地下实验室。项目在1987年左右启动。

然而,早年的营养不良,加上之后的操劳,他在1986年的时候被诊断出了白血病,很快在1987年11月去

世。此后,他团体里的加拿大科学家麦克唐纳德接过接力棒,实验在90年代初期建成。这项实验因为用到

了当时不少新技术,项目组克服了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终于在2002年的时候达到了测量目标,解决了20

世纪60年代提出的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

陈华生的遗像一直挂在萨德伯里中微子实验室的地表行政建筑内,这个建筑每年在一定时期对访问学生开

放,供大家瞻仰。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1、刘徽

在自撰《海岛算经》中,他提出了重差术,采用了重表、连索和累矩等测高测远方法。他还运用“类推衍化”的方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而印度在7世纪,欧洲在15~16世纪才开始研究两次测望的问题。

刘徽的工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确立了崇高的历史地位。鉴于刘徽的巨大贡献,所以不少书上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2、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

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3、张衡

《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一个关于张衡用“足趾画怪兽”的传说:张衡听说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兽,于是前往画它。但这个怪兽怕人画它,所以不出来。张衡于是扔掉纸笔,怪兽就出来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画下怪兽的行状。能用足趾写生,这虽然是种传说,但也可见当时张衡的画名是不低的。

4、祖冲之

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 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 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来表示各种数目,叫作筹算法。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

用算筹来计算不像用笔,笔算可以留在 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只能用笔记下计算结果,而无法得到较为直观的图形与算式。

因此只要一有差错,比如算筹被碰偏了或者计算中出现了错误,就只能从头开始。祖冲之为求得圆周率的精准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 50 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

5、鲁班

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

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中外名人发明故事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中外名人发明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外名人发明故事篇一:古代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等仪器。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张衡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由于他从小就爱科学,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中外名人发明故事篇二:照相手机的发明

有个叫菲利普·卡恩(PhilippeKahn)的硅谷工程师,因为临产的妻子住进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兹市的产院,他也赶到医院去照护。正在竭力忍受阵痛的妻子却忍受不了他的毫无意义的安慰话语,叫他:“你去一边安安静静地呆着。”于是他跑到医院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边,摆弄起他带来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等一大堆东西。因为初为人父,他非常急切地期望能把不一会儿就要出生的婴儿的照片立即传送给亲人和朋友们。

但是,当时这还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愿望。如果你想要和别人分享你拍摄的照片,就先要用数码照相机拍照,然后把照相文件存入电脑,在连上互联网,把照片上载到网站,再把网站地址告诉亲朋好友,通知他们上网欣赏照片。卡恩觉得这个过程实在太麻烦了,心想如果拍下照后,一按键,就能传送照片那有多好。

出生于巴黎的卡恩当时已经是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分量的软件公司的创业人之一,当她的妻子被推进医院待产室后,他利用等待的空隙时间,开始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他悄悄地去无线电器材公司买了一些焊丝,然后将自己的数码相机和手机连接起来。几个小时之后,他利用这个非凡的“即兴创作”为刚诞生的女儿苏菲拍了照片。这样世界上第一架带照相机的手机问世了。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他的女儿的生日——1997年6月11日。

此后,卡恩把这一切整合为一个系统,起名为PictureMail。并为此成立了一家叫做LightSurf的公司,在北美推出了第一个移动传输图片的解决方案。他的这个创意催生了带照相手机行业的诞生和发展。

中外名人发明故事篇三:伏特发明电池

伏特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里。他对科学的爱好似乎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十九岁时他写作了一首关于化学发现的六韵步的拉丁文小诗。伏特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电学实验,他读了许多书,他的好友加托尼送给他一些仪器,并在家里让出了一间房子来支持他的研究。

伏特十六岁时开始与一些着名的电学家通信,其中有巴黎的诺莱和都灵的贝卡里亚。贝卡里亚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国际知名的电学家,他劝告伏特少提出理论,多做实验。事实上,伏特年青时期的理论思想远不如他的实验重要。随着岁月的流逝,伏特对静电的了解至少可以和当时最好的电学家媲美。不久他就开始应用他的理论制造各种有独创性的仪器,用现代的话来讲,要点在于他对电量、电量或张力(如他自己所命名的)、电容以及关系式Q=CV都有了明确的了解。

伏特制造的仪器的一个杰出例子是起电盘。一块导电板放在一个由摩擦起电的充电树脂"饼"上端,然后用一个绝缘柄与金属板接触,使它接地,再把它举起来,于是金属板就被充电到高电势,这个方法可以用来使莱顿瓶充电。这种操作可以不断地重复。这一发明是非常精巧的,以后发展成为一系列静电起电机。

伏特强烈地感到,他必须定量地测定电量,于是他设计了一种静电计,这就是各种绝对电计的鼻祖,它能够以可重复的方式测量电势差。他还为他的静电计建立了一种刻度,根据电盘的发明,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确定他的单位是今天的13,350伏。

1775年由于起电盘的发明,使伏特担任了科莫一些学校的物理教授。他的名声开始扩展到意大利以外,苏黎世物理学会选举他为会员.伏特的兴趣并不只限于电学。他通过观察马焦雷湖附近沼泽地冒出的气泡,发现了沼气。他把对化学和电学的兴趣结合起来,制成了一种称为气体燃化的仪器,可以用电火花点燃一个封闭容器内的气体。他在三十二岁时去瑞士游历,见到了伏尔泰和一些瑞士物理学家。回来后他被任命为帕维亚大学物理学教授,这是伦巴第地区最着名的大学。他担任这个教授职务一直到退休,正是在那里他作出了他的划时代的发现。

伏特于1792年去国外作另一次长途游历,到了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他访问了一些最着名的同行,例如拉普拉斯和拉瓦锡(1743-1794),有时还和他们共同做实验。他当时还被选为法国科学院的通迅院士,不久又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的外国会员。

伏特在四十五岁生日后不久,读到了伽伐尼1791年的文章,这促使他去作出了最大的发明和发现。他开始还有些犹豫,但不久他就开始了工作,用伏特的话说,他实验的内容"超出了当时已知的一切电学知识,因而它们看来是惊人的"。起初他同意伽伐尼用蛙做莱顿瓶的观点,但几个月后,他开始怀疑蛙主要是一种探测器,而电源则在动物之外,他还注意到,如果两种相互接触的不同金属放在舌上,就会引起一种特殊的感觉,有的是酸性的,有时是碱性的。他假定,并且也能令我们惊叹的静电测量证明,两种不同的金属例如铜和锌接触时会得到不同的电势。他测量了这种电势差,得到的结果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它们之间的接触电势差没有多大差别。至少当连接肌肉和神经的金属电弧是双金属时,只要假定蛙是一种非常灵敏的静电计,伽伐尼实验就到了解释。当然,伽伐尼回答说,甚至当金属电弧是单金属的时,他也能够观察到肌肉的收缩。这是一种严峻的反对意见,伏特对这些指出了金属的不纯和其他原因来为自己辨解。

伏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使他发明了伏特电堆,这是历史上的神奇发明之一。伏特发现导电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金属,它们接触时会产生电势差;第二类是液体(在现代语言中称为电解质),它们与浸在里面的金属之间没有很大的电差。而且第二类导体互相接触时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电势差,第一类导体可依次排列起来,使其中第一种相对于后面的一种是正的,例如锌对铜是正的,在一个金属链中,一种金属和最后一种金属之间的电势差是一样的,仿佛其中不存在任何中间接触,而第一种金属和最后一种金属直接接触似的。

伏特最后得到了一种思想,他把一些第一种导体和第二种导体连接得使每一个接触点上产生的电势差可以相加。他把这种装置称为"电堆",因为它是由浸在酸溶液中的锌板、铜板和布片重复许多层而构成的。他在一封写给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1743-1820)的着名信件中介绍了他的发明,用的标题是《论不同导电物质接触产生的电》。电堆能产生连续的电流,它的强度的数量级比从静电起电机能得到的电流大,由此开始了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

伏特最伟大的成就是在他达到相当高龄(五十五岁)时得到的,它立即引起所有物理学家的欢呼。

1801年他去巴黎,在法国科学院表演了他的实验,当时拿破仑也在场,他立即下令授予伏特一枚特制金质奖章和一份养老金,于是伏特成为拿破仑的被保护人,正如二十年前,他曾经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被保护人一样。1804年他要求辞去帕维亚大学教授而退休时,拿破仑拒绝了他的要求,赐予他更多的名誉和金钱,并授予他伯爵称号。他对政治毫不关心,只专心于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