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

中国古代管理者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管理贡献)

淘名人 2023-04-18 热度:

中国古代管理大师有哪些?

姜子牙

周公旦

管仲

乐毅

李斯

萧何

桑弘羊

邓禹

诸葛亮

房谋杜断

姚崇宋景

赵普

包拯

王安石

张居正

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我国古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有关的介绍如下:中国古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以人性理论为基础对人的全面认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等思想家,都有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对现今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说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只是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 语·阳货》)美国汉学家黄仁宇先生认为,孔子倾向于性恶论。但是,孔子在“畏于匡”时,曾说过“天生德于予,匡人其如予何!”神圣的上天所给予他的德,当然不可能是不良之德。这种“天生之德”是不是近于善呢?还有,孔子一贯主张“忠恕”之道,“忠”为尽己为人之谓;“恕”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之谓。实行“忠恕”之道的前提,必须是主体本身的心情要端正,否则,只能导致恶而不可能导致善,孔子提倡恕道,说明对人心的善良是有信心的。另外,孔子强调德治的基本前提是以人性近善为出发点的,这也是中国儒家的基本出发点。孔子没有直接说出人性本善本恶,但他非常强调后天的“习”。正式探讨孔子人性假说,其重点在于“习”。它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有着借鉴作用。 孔子所说的“习”是指后天的成长环境和道德实践。不同的“习”会塑造不同的人。关于怎样“成人”问题,孔子认为“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是针对不同人的成长环境和道德实践来说的。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不同“习”即企业管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素质的员工。一般来说,管理原则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每个公司制定规章、程序、工作进度、安全标准和职务说明书,所有这些都隐含着假定人的本质或善或恶。人力资源模式对人性假定是近善的,即对工作并不是天生就厌恶的,人们要求对自己参加拟订的目标作出贡献,绝大多数人能运用更多的创造力、责任、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超过了他们现在所任工作的要求。因此,管理者的基本任务是设法利用未开发的人力资源,必须创造出一种环境,使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竭力作出最大的贡献。(二)“性善论”人性说 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人性学说。性善论的人性论是孟子伦理道德、仁政学说以及成人理论的基础。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人皆有“四善端”。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之心。他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这是为什么?孟子认为:“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按照孟子的理解,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不是人。而这“四心”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善的道德属性来源人性本身,只不过这“四心”仅是善“端”,还未全部展开或扩充。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端”即始端,孟子将这四端比喻为“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公孙丑上》)“四心”若火之始燃,泉水之始流,“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人的善端是先天的,不是外铄的。孟子认为,人的四个善端,即道德心理并不是后天所具有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他在《告子上》又强调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矣。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认为人性为善这是共同本性,人性是平等的,道德也是平等的,这种人性的假设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激励,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愿望的意愿,所有这些都现存于人们的身上,而不是管理部门赋予的。管理部门的责任在于使人们有可能认识到并自己去发展人的这些特征。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自我能力或潜力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开发过程,在这个开发过程中,关键在于开发一个自强不息的为善素质。(三)“性伪之分”的人生说 荀子主张“性恶”,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性伪之分”。所谓“性伪之分”,首先是“性”,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这就是说,生来就是这样的叫做性,性是有阴阳相结合的气所生,主观精神同外界事物相接触产生一种感应,不经过人为而具有的自然本能叫做性。所以,荀子又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性恶》)性是自然的(“天”)所赋予的。其次是“伪”,荀子说:“可学而成,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恶》)又说:“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这是说,经过学习、思想、积习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而形成的,叫做人为,即“伪”。比如,人学习礼仪,懂得“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性恶》),“文理隆盛”(《礼论》),这是人为的结果,礼义文理是社会的产物,根本不存在天赋的道德观念。 荀子在“性伪之分”的基础上,指出人性“好利恶害”,“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所同也”。(《荣辱》)而“好利恶害”是人的自然属性,他明确指出:“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荀子“好利恶害”的自然属性就是人之性恶的明证。 荀子在《礼论》中指出: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是怎样起源的呢?人生本就有欲望要求,即有好利恶害的要求。有欲望得不到,就不能不追求,欲求要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争就乱,乱就不可收拾。 荀子的性恶论及其“隆礼”思想由来的见解,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可借鉴的价值。在用人的过程中,是可以借鉴的:人是社会的人,不同层次的员工会有不同的欲望,如何满足这些欲望,调动其主动性,这里有个“度”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等级的满足程度问题;人都有对权利的欲望和渴求,这是人之天性。上级对下级合理授权,是成功地用好人的内容之一;授权应该有个限度,可以把权利与责任联系起来,也可以在授权的同时集权,无论以何种方式授权,都不要超过“度”。适时适当地授权于下属,既能满足人对权利的欲望,又能调动人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四)“见素抱朴”的人性说 在人性问题上,老子主张复归于璞,这是与他崇尚的“自然”、“无为”的逻辑相吻合的。老子的“见素抱朴”(《十九章》)的人性论是“明自然之道”和“守自然之德”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的。 见素抱朴,未染有色的丝叫素,未雕为器的木叫朴。“素朴”就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见素”则明自然之道,“抱朴”则守自然之德。“抱朴”,就是保持自然的纯朴自然,这是老子人性论中的一个中心观念。老子认为,宇宙问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这样。他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六十四章》) 什么是“朴”呢?老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朴”有三个特点。其一,内心无利害则外物不伤害;其二,柔弱道之用;其三,心气平和则精气充足。 老子的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正是在这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返璞归真的成长之道。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见素抱朴”具有方法论意义。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不少企业家也正是从这里汲取养料的。人的本性是纯净的,童无邪,璞无瑕,作为企业如同人一样,企业存在于世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一方面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必须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就有一个为社会效益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其“见素抱朴”的价值追求。(五)素朴自然的人性说 庄子思想渊源于老子的自然主义。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批判世俗社会对人性的桎梏,通过无限扩大相对的思维方式,达到“齐物”、“无己”,从而获得精神自由。 与儒家继承商周以来的“天生承民”的传统观念不同,庄子从自然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仅是“造化”之功的一物而已,“造化者”并没有给人特殊的地位。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庚桑楚》)显然,庄子把人性理解为人的本然存在状态。

古代对管理者的称呼

古代的管理者一般都是官员,像尚书、侍郎、之类的官职。

如工部尚书,雅称大司空,古代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工部尚书为其长。工部尚书品级在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谁是历史上最好的管理者

刘邦!

(刘邦即位后,在一次庆功宴会上问大臣们为什么他能得到天下,而项羽会失去天下?有大臣回答说,皇上赏罚分明,而项羽赏罚不明.刘邦答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成功失败全在用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而我能重用他们,所以我取得了天下.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被我消灭了.")

他的管理:

1、约束行为,以待天时。

刘邦志在获得大奶酪,收敛了自己流氓行为,“妇女无所幸”“观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也”,攻下秦都,封咸阳府库,以待项羽。占天时,积蓄力量,主动作为。项羽则占有刘邦打下的咸阳,焚秦宫室,毁阿房宫,抢劫妇女,掠夺财宝,显示出志大才疏,不重视在百姓中树立形象,军队纪律涣散,逐渐失去人心。

2、约法三章,昭信天下。

汉王刘邦听萧何计策,约法三章,取信于民;项羽焚烧秦宫室,掠美人财物,成为刘氏大仁大义的反面陪衬。

3、屈尊揽才,接受忠谏。

大将韩信、谋士张良、相国萧何,像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人才济济,俱为所用。筑台拜将,亲授帅符。对有利于得到大奶酪的要求、计策,迅速决策;项羽则优柔寡断,终妇人之心,用人必亲近,不会用人,加上决策失误,最终失去大好机会。

4、用人以才,不论出身。

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不论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至于文化人如郦生、陆贾、李左车、蒯彻等亦尽为之用,以展其才,这叫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不会用人,不会识人,贤愚不分,任人唯亲,项氏集团奸细内出,终坏大事。

5、能识大体、顾全大局。

刘邦能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这是刘邦认可的比较理性的思考。项羽则刚愎自用,感情处事,加之妇人之仁,不识大体,最终毁掉最可能获得大奶酪的大局。正是,“长城”非他毁,自毁也!

6、隐忍屈辱,不乱大谋。

一个人有野心或雄心谁都管不了,能在巨大的屈辱面前当孙子或装孙子,不是谁都能行!刘邦行!项羽不行!大丈夫能伸能屈,从这一点也可以预见出,谁最后可能获得胜利了!刘邦兵败,蓄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兵败,认为“天亡我也”,不过乌江,自刎垓下。

7、大的气量,能容他人。

刘邦能容纳那些有个性的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大将军韩信攻克齐地,自立假齐王,并奏报刘邦。刘邦接到奏报,正在犹豫。张良一捅他,刘邦马上反应,“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不做假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则好大喜功,乱封诸王,引火烧身,四面树敌,成众怨之的。虽然,人们敢怒不敢言,但是义军内部已是貌合神离,只保留着一种可怕的团结局面。

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可以说刘邦有用人的专长,加上那些谋士的策划与参谋,基本成功完成了关键的几件大事。刘邦也敢于在登基做皇帝后的大宴群臣的庆功会上公开讲,自己的能力不及“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又很不谦虚但很实在地说道,“我能用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则善于“将将”(统帅大将)。项羽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范增,众叛亲离。

刘邦十二项第一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刘邦之最

毛泽东评论: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豁达大度的皇帝。

刘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所创立的汉朝统一长达400余年,

刘邦作为汉唐盛世之一的大汉盛世的肇基者,其伟大历史功绩为后世所称颂与敬仰。

刘邦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经过他的开创以及其后世子孙皇帝的进一步开拓发展,汉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族名,汉人成为中国人的代称,汉语成为中国语言的代称,汉字成为中国文字的代称、汉学也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代称。

刘邦是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和汉文化的保护者。作为楚国人,刘邦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大融合,从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汉文化,也拓展了多元的中华文明。

刘邦消除分裂纷争状态、结束横征暴敛的历史,由统一到马下治理而达到天下大治,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从而保护了汉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他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从而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他结束了从周朝东迁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不止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局面,从而开创了一个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低税率时代。他结束了秦朝摧残文化打压言论的暴政,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和多元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他一统中华,从而开创了具有400多年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汉也成为整个民族的代称,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汉唐盛世也成为中华名族发展史上最骄傲的时代。他由平民登上帝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布衣将相”的局面,结束了“血统贵贱论”,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话,成为激励着平凡的人特别是下层人积极奋斗从而不断走向成功的光辉典范。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皇帝,他统一中国,通过消灭异姓王、迁徙六国强族到都城周边加以控制,彻底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他制定休养生息政策,结束了自公元前771年以来周朝东迁后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

中国古代一些官职是管理什么的

军机 :清朝军机处,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都是四品官以上。市局一级(所谓四品,是说四品以上的才能进军机处)

封疆 :有文武两种可能,都不是官职。但一定是大官才能任。一般有封壃大吏,封疆大元帅。相当于省级

观察 :清代对道员的尊称,县级以上干部

侍郎 :六部的副职,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副部级,厅级

尚书 :六部的主管,部级,副部级

按察 :明朝按察司是封疆大吏,相当于一个省的政法委书记.

方伯 :等同于布政使,副省部级

中堂 :唐、宋时指宰相,明清时成为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副国家级

郎署:不是官职, 指尚书郎的官衙

署郎 :三国时期的庶子太子府属官,第五品,也就是个县级干部

藩臬 :清朝总督巡抚里的藩臬二司,省部级

臬宪 :后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称臬司,俗称臬台或廉访);臬使(即按察使);臬府(即臬司。指肃政廉访使);臬宪(旧时对按察使的敬称)。省部级

总兵 :无官职,但一般由高级武将担任。清后期为正二品官。相当于省部级。或者大将、上将、中将级。

副将 :副省部级或者中将、少将级

参将 :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厅局级或者少将、大校级

州牧 :按现在级别是在省部级,甚至权力更大

鼎甲 :科举中一甲三人。不是官职

鼎右 : 指重臣之职位.

极品 :副国家级。元帅级,大将级,上将级

南宫 :西汉皇帝禁卫军分南北两宫,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南宫并不是一个官职,是指一支部队,相当于今天的首都戍卫队。

黄堂 :从四品。厅局级

琴堂 :主管音律的官职,可能是五品官,不太清楚。厅局级,县处级

司马 :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主席。

甲傍 :不是官职,指想依附有钱的人过下半生

青绶 :指官印上的带子的颜色,西汉时只有将作大匠使用银印青绶,主管皇家宫室,副国家级,省部级

副尹 :应该是尹的副职

饮鹿鸣,宴琼林 :负责宴会的官

能政 :应该是日本的官名,也泛指有能力的官员,具体不详。

黄甲 :指近卫军,也可指近臣

日舍 :负责饮食起居的小吏

泮宫 :不是官名,是指诸侯所上的最高学府,天子上的最高学府叫辟雍。

别驾 :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副省部级

令尹 :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副国家级

佐贰 :明朝知县的副手,辅助知县管理粮马、巡捕等事,相当于一个县的政法委书记。

廪贡:不是官职,是贡生的一个级别。

县令 :县处级,副县处级,也有可能是副厅局级,乡科级主要视所辖区域不同而具体判定。

县宰 :同上

郡守 :从省部级,至厅局级都有可能,视历史时期及区域判定。

都司 :副省部级,中将,少将级

少牧 :辅佐牧的官职,相当于副部级。

提台 :大将,上将级

中丞 :副国家级,省部级。视历史时期不同而定。

传胪 :不是官职,上传语告下称为胪,传胪即唱名之意。

清要: 旧时称地位尊贵,司职重要的官职。赵升《朝野类要》卷2:“职慢位显谓之清,职紧位显谓之要;兼此二者,谓之清要。”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从隋朝开始,有了科举制度,各个朝代安排级别不一样,大致上是:

a 状元、榜眼、探花,级别是一样的,都是进士一级的,都相当于博士毕业。分配工作全部是正处级的县令,县令是正七品,而不是9品。现在的博士可以直接任命副局级,高于县令。如南京市。

b 中举人,分配的是正科。相当于硕士毕业。9品或者从9品。

c 进士一般是从七品,副处级。秀才不分配实职,可以当科员,古代叫幕僚。

d 品代表什么?我理解是职称,不是职务,是军衔,不是军官的职务。是官达到一定结别才有品,有品的员外郎不一定是官。不够品的官不叫官,而是叫吏,不入流。

当朝一品的官员丞相、宰相、军机大臣、太尉之类就是总理、人大委员长;

主席相当于皇帝,没有品。副总理、副委员长也没有品可对应。

2品就是各部的尚书,相当于部长。从2品就是各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省委书记2品、省长从2品,副书记、副省长3品。

计划但单列市级一把手应该是从3品和4品,检察长、院长5品。地市级5品、从5品,检察长、院长6品,

县级市从6品,县级7品,检察长、院长8品、公安局长、财政局长、教育局长9品

古代企业没有品,现在不同了,厂长有局、处、科级的。我曾经办的经济实体正科级,相当于从9品。

古代太学的管理者叫什么?

一般来说古代太学的管理者,都是叫博士或者是大学士之类的。这里有很多称呼,你可以一一去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