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

中国古代的商人的3种情结(古代商人的作用)

淘名人 2023-04-08 热度:

中国古代对商人的轻视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的时候之所以会轻视商人。这主要是因为商人们都是以利益为中心的,所以就说他们是唯利是图的小人,还有就是古代的时候重视农业生产,付出劳动力的,对于古人来说,商人们通过做生意获取利益也是不劳而获。

在古代的时候,商人的地位是和农民一样,都是最低的,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农民的地位呢,商人的后代被限制,不能参加考试,也就不能入朝为官,那么为什么古代的时候会轻视商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商人是以利益为前提的。

但凡是商人,都是做生意的,既然是做生意,肯定要讲究利益,这是商人的原则,也是商人的本性,但是有的时候,商人们会为了所谓的利益不择手段的做一些事情,于是就有了商人唯利是图,奸商这样的名声,不管是孟子,还是孔子,他们都认为商人都是为了谋私利而不顾公义的人,所以他们认为商人就是唯利是图的小人,因而瞧不起他们。

第二,因为古代更加重视农业发展。

在古代的时候,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以他们都重视农业发展,农民依靠付出劳动力,获得报酬,脚踏实地的生活,而商人不一样,他们是通过倒买倒卖,挣取中间的利润,对于封建的古人来说,这种人就是滑头,偷奸耍滑,再有就是古代的时候,商人和农民的地位是一样的。但是商人却能够过高水平的生活,于是很多农民也开始羡慕商人的生活,进而弃农投商,这样一来,朝廷找不到足够的人来务农,自然就要想办法抑制一下商人们的发展,于是就开始打压商人的地位。

第三,农业才是国家根本。

虽然说商人给人的好处更加实在一些,但是粮食发展才是国之根本,不管是日常维持社会秩序,还是行军打战的时候,粮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商人有钱,但如果因为农业根本上出了问题,没人种地,没有收成,那么再有钱也帮不了朝廷的忙,所以朝廷更重视农业,自然也就轻视商人。

古时候的中国商人是怎样实现发家致富的?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代,在这个时代里,农业才是统治者所重视的行业,因此,在几千年来的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商业的发展向来不被统治者所看好。但是这却不影响民间富豪数量的增加和一些财力雄厚的商人出现。

在中国古代历史当中,富豪势力的强大是极为常见的,有些甚至能够左右国家的经济。在中国古代,商人这些方式无非是通过笼行业垄断,或者说是赚取差价,以及通过政治上的特权为自己的商业发展谋取暴利,这些方式来实现发家致富的。

他们能成为首富,不是没有理由的,如今让我们透过历史长河的事情,去看看古代富豪的发财之道,看他们是如何实现发家致富的。

战国脱离农业发展的商业,利润增加、奇货可居

战国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带动了富豪的出现,中国的商业在战国以前是由官府控制的,是作为农业的附庸而发展的。战国在那个时候里,全国最大的富豪可以说是国王。

在民间便没有所谓的商业富豪产生,而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商业才逐渐脱离农业的范畴、独自发展。在战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富豪,主要是有着商业头脑的那些少数几个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号称商业始祖的陶朱公范蠡。

吴越争霸战争结束后,知道勾践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人以后,范蠡选择了急流勇退,到富庶之地进行经商致富。再到了当时战国的富庶之地以后,范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充分发展多种经营。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深刻了解到诚信对于商业经营的重要作用。为此,范蠡对于自己销售的商品数量、质量都极为严格。不仅如此,作为从一个上将军到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这对于范蠡来说原本是一个非常大的落差,但是他能够迅速转变观念。

迅速投入到商业经营的范蠡,通过系列的方式积攒下了不菲的身家。而对于范蠡来说,也有身为富豪的社会责任感,在赚取了不菲的财富以后,他慷慨解囊,救助了非常多贫苦的百姓。

在为自己赢得名声的同时,也带动了自家商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范蠡才得以被称为商业始祖。而在之后的富豪行列里,战国另一个能够和范蠡比肩的,便是号称奇货可居的吕不韦。

吕不韦采取奇货可居的方式,借势成为大富豪,吕不韦原来是一介商人,但是通过自己的经营、来往于战国时各地,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方式,积累起了千金的资产。

而在之后的一次贸易过程中,吕不韦到赵国发现了当时的秦国质子异人。他认为当时的异人是一件奇货,只要在他身上加以投资,必然能够以高价的方式售出,因这一时候已经积累下千金身家的吕不韦开始了在秦国朝中活动。

因为这一时候已经是一个富豪的吕不韦,想要在战国这样动荡与混乱的局面当中站稳脚跟,必须寻找一棵大树做支撑。这一时候的吕不韦认为秦国质子异人,能够当上秦国的大王。

于是他便在一人的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钱财,并且随后异人回到秦国,登上秦国王位以后十倍偿还给了吕不韦。不得不说,吕不韦这一次的投资实现了非常大的成功。

有了秦国大王的支持,吕不韦不仅收获了巨额的财富,同时,吕不韦还成为当时秦国的重臣。不得不说,这一时候的吕不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

这鱼之后,这位富豪的下场自然也就令人嘘唏,在中国数千年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大多数无法和国家政权抗争的富豪,选择了通过曲线的方式来实现发财的理想。

重农抑商政策下,富豪曲线发家致富

通过向政府获取行业垄断权,富豪得以发家致富,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之下,对于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封建统治者采取了垄断政策。

例如汉武帝时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到中央手中,随着封建政权的发展,仅仅是由政府垄断,这些行业已经无法满足百姓的需要,这时候就产生了权利下放的情况。

一些有权有势的富豪,通过自己的优势向政府获得了相关性的经营权。这也就使得自己成为了这些行业的垄断者,一旦垄断权力的产生,这些富豪就能够从中获得高额的利润,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些富豪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家致富。

在封建时代里,除了政府将一些行业的垄断和经营权下放给财雄势大的富豪以外,在一些国家物资的运输过程当中,并不是普通商人能够承受的,因此这些财雄势大的商人自然成为了相应的目标。

他们通过为政府运输相应的粮食或其他的物资,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与此同时,因为有政府允许的运营权,这也就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百姓的支持。在封建时代里,运输行业中最为欢迎的便是政府认可下的那些漕帮和镖局等。

而往往这些槽帮和镖局背后的老板就是一些大富豪、大商人。于此同时通过远距离的运输方式,使得一些物资能够获取高额的差价,这也成为了当时的富豪商人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在封建时代长距离的运输发展,为这些商人赚取差价提供了方便。

长期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通过赚取差价发财,战国时候的陶朱公范蠡便是通过长途运输相应的农副产品到一些比较稀缺的地方,从而赚取高价来发家致富的。而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商人便看中了这一商机。

通过将一些地区的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运往其他较为富庶、繁荣的地方,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便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在运输行业,和尚贸易的发展过程当中,这些富豪商人们通过赚取高额的差价,为自己攒下了不菲的身家。

一些商人除了在国内进行各地贩运、赚取差价以外,还将这一贸易发展到了国外。明朝时候的沈万三可以说就是海洋贸易当中的佼佼者。为了将中国的时期卖往更远的地方,他建立了自己的远洋团队。

中国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的运输到其他地方,以换取当地的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在海洋贸易当中,往往一次来往便能赚取十倍之上的利润。因此,越来越多的富豪商人仝盯上了这一贸易发展道路。

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销往世界各地,以赚取更多的财富。而这些富豪的发家之道,其实与封建政府的鼓励和政治保障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存在的官商集团,政治权力为富豪发财作保障,政府为增加税收,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富豪的发财,在唐朝时,由于政权刚刚建立,因此唐朝政府需要一些大商人给自己捐资捐物。

和应县大山人看准这一时候,政府急需用钱,以后唐朝政府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出一些大富豪。对于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往往会更多倾向于这些财雄势大的富豪。

因此有了政府的支持,以后这些富庶之地便可以出现较多的大富豪。因为一些富豪发展起来便能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商业税收。因此,唐朝时,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与稳定的环境所培养出一些大商人、大富豪,最终就是为了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可观的商业税收。

这样通过薅羊毛的方式,来增加税收,这在唐朝实时非常常见的。而也因为这一政策,唐朝成为一个富豪较容易发财的时代。

官商集团的出现,有了政治身份的保证、更易发财,除了政府有意无意放松经商环境的限制以外,在封建朝代经常会出现一种官商团体。这些人在朝廷当中是有着职位的官员。

然而,在商业发展过程中,他们也拥有着自己的产业,通过这样亦官亦商的方式,自己能够凭借着政治地位为自家的商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宋朝时,由于商品经济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对于经商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加入到了商业经营当中。这些官员凭借着自己的政治优势,往往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条件。

而这些官商团体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更容易发家致富。不得不说,在中国古代富豪的发财之道,最离不开的便是有着政治身份的助力。

在中国封建时代里,富豪的发财之路主要通过赚取差价、拥有着特定的生政治身份为自己谋取暴利以外,便是通过远洋贸易来实现奇货可居的目的。

不得不说,这些商人确实拥有着适应了中央集权时代下曲线发展的想法。他们正是因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才能够发财致富。对于今天商人的发展来说,更应该注重于对时代潮流的把握,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两个方面:

政治上:重农轻商便于统治,百姓固定,商人到处跑,不好管

文化:儒家轻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如此,以后越来越厉害,到了宋朝作词都被瞧不起。

古代商人地位低

1.赋税: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从秦朝直至清朝,无不强调以农为本,这其中确有传统和关于百姓温饱甚至王朝稳定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统治的方便性和赋税!封建王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税、赋、役三重的责任,帝王通过大小官吏收取全国土地的地租为税,收取人头税为赋支派民众出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河、建陵甚至戍边)为役。而无论这其中哪一项都有先决条件,即人员的相对驻地的固定性和民众的顺良。人员固定,税赋方便收取,劳役便于支派,所以有户籍制、保甲制等等,限制人员流动。特别是在盛世,人口急剧增长人头税成为很重要的国家收入组成,就更强调人员的相对稳定。商人的特性是随利而走,当然不会受统治者欢迎。

民众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其劳动的特质决定了,他们相对的稳定性和极强的灾难承受力(品行温良),相反商人的逐利本性和冒险精神是难以为人长期盘剥的!故被统治集团长期打压,地位低下。

2.经济思想的长期落后:古人只看到商人在流通领域高卖低买,赚取中间差价,便认为其奸黠狡诈,不事生产而徒分其利!认为商业本身不创造价值(甚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有此一说),反害农桑,故有重农抑商一说

这也造成了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

3.社会心理的影响:因为以上两点,在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刻意描述和诱导下,商人在社会大众心理中的职业地位日渐沉沦,少数行业败类的恶行被无限夸大甚至放大为整个职业群体的群像,同时,在封建社会商人本身的话语权有限难以为本阶层正名,加之国人久已有之的仇富传统,更使商人阶层整体难以摆脱地位低下的境地。

4.儒家思想的毒害! 汉以前并不是这样的。 象吕不韦就是大商人出身。孔子的学生子贡好像也是。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商业网已经形成。《管子》的说法是,“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 (《管子·轻重甲》)即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市场越大,则大商人的资产越多。管仲为齐桓公作首相,垄断盐铁批发生意,建立国家粮库,用国家商业挤压私人商业,形成一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垄断和竞争相结合、国营和私营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使齐国经济发展,国库充实,能够成为春秋五霸。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商人有,前越国大臣、后下海经商的范蠡,被后人称为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用12头牛犒劳秦军、通报军情的郑国商人弦高(《史记·秦本纪》);赵国阳翟富商吕不韦。(《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秦统一六国后,随即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建立宽达25丈的驰道和直道,修建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为全国范围的物资运输和交换奠定了制度和物质基础。当然,秦始皇“尚农除末”,商业不发达。但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秦奠定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得到了有效利用,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汉朝吸取秦的教训,轻敛薄赋,只收6.67%的农业税,客观上只能支撑一个宰相坐牛车的小政府。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汉初崇尚黄老哲学,放任无为,不抑兼并,相当于现今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结果,市场活动强烈,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大地主手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地主避税能力强,国家税收进一步减少,迫使晁错提出“纳粟拜爵”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大地主们都有了爵位,但国家粮库又空了,边境又告急,不得已,只好征收6%的财产税。如果富人们隐瞒税收,一经告发,则财产一半给告发者,另一半收归国库。一时间,“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害”。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其重要的经历。从西汉初期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一转到西汉中期的杀商政策,统治者懂得了,商人具有积聚社会财富的强大力量,必须“重农抑商”,才能平衡商人和农民的利益。从此,历届政府都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

古时候的商人是怎样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的?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农业才是统治者所重视的行业,因此,在几千年来的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商业的发展向来不被统治者所看好。但是这却不影响民间富豪数量的增加和一些财力雄厚的商人出现。

在中国古代历史当中,富豪势力的强大是极为常见的,有些甚至能够左右国家的经济。在中国古代,商人这些方式无非是通过笼行业垄断,或者说是赚取差价,以及通过政治上的特权为自己的商业发展谋取暴利,这些方式来实现发家致富的。

他们能成为首富,不是没有理由的,如今让我们透过历史长河的事情,去看看古代富豪的发财之道,看他们是如何实现发家致富的。

战国脱离农业发展的商业,利润增加、奇货可居

战国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带动了富豪的出现,中国的商业在战国以前是由官府控制的,是作为农业的附庸而发展的。战国在那个时候里,全国最大的富豪可以说是国王。

在民间便没有所谓的商业富豪产生,而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商业才逐渐脱离农业的范畴、独自发展。在战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富豪,主要是有着商业头脑的那些少数几个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号称商业始祖的陶朱公范蠡。

吴越争霸战争结束后,知道勾践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人以后,范蠡选择了急流勇退,到富庶之地进行经商致富。再到了当时战国的富庶之地以后,范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充分发展多种经营。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深刻了解到诚信对于商业经营的重要作用。为此,范蠡对于自己销售的商品数量、质量都极为严格。不仅如此,作为从一个上将军到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这对于范蠡来说原本是一个非常大的落差,但是他能够迅速转变观念。

迅速投入到商业经营的范蠡,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积攒下了不菲的身家。而对于范蠡来说,也有身为富豪的社会责任感,在赚取了不菲的财富以后,他慷慨解囊,救助了非常多贫苦的百姓。

在为自己赢得名声的同时,也带动了自家商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范蠡才得以被称为商业始祖。而在之后的富豪行列里,战国另一个能够和范蠡比肩的,便是号称奇货可居的吕不韦。

吕不韦采取奇货可居的方式,借势成为大富豪,吕不韦原来是一介商人,但是通过自己的经营、来往于战国时各地,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方式,积累起了千金的资产。

而在之后的一次贸易过程中,吕不韦到赵国发现了当时的秦国质子异人。他认为当时的异人是一件奇货,只要在他身上加以投资,必然能够以高价的方式售出,因这一时候已经积累下千金身家的吕不韦开始了在秦国朝中活动。

因为这一时候已经是一个富豪的吕不韦,想要在战国这样动荡与混乱的局面当中站稳脚跟,必须寻找一棵大树做支撑。这一时候的吕不韦认为秦国质子异人,能够当上秦国的大王。

于是他便在一人的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钱财,并且随后异人回到秦国,登上秦国王位以后十倍偿还给了吕不韦。不得不说,吕不韦这一次的投资实现了非常大的成功。

有了秦国大王的支持,吕不韦不仅收获了巨额的财富,同时,吕不韦还成为当时秦国的重臣。不得不说,这一时候的吕不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

这鱼之后,这位富豪的下场自然也就令人嘘唏,在中国数千年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大多数无法和国家政权抗争的富豪,选择了通过曲线的方式来实现发财的理想。

重农抑商政策下,富豪曲线发家致富

通过向政府获取行业垄断权,富豪得以发家致富,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之下,对于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封建统治者采取了垄断政策。

例如汉武帝时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到中央手中,随着封建政权的发展,仅仅是由政府垄断,这些行业已经无法满足百姓的需要,这时候就产生了权利下放的情况。

一些有权有势的富豪,通过自己的优势向政府获得了相关性的经营权。这也就使得自己成为了这些行业的垄断者,一旦垄断权力的产生,这些富豪就能够从中获得高额的利润,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些富豪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家致富。

古代商人积累了几千年的经商之道,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商人是不被认可的。士农工商,商居于末位。但在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古代各国的在经济实力等方面都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商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出现以贝为货币的商周时期,到出现第一大儒商的春秋时期,再到商业空前繁荣的两宋时期,以及迅速发展的明清时期。商人老祖宗们逐渐总结出一套受中华文化浸润的经商之道。

经营和管理之道是一个企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依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做到了“洋为中用”。而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经商历史中,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古为今用”呢?像马云等大企业家又在老祖宗的经商之道中学到了什么?

一、诚信为本,以义为利

商业交易是物质与财富的流通,也是人性的体现。中国人历来讲究“仁义礼智信”,自春秋第一大儒商范蠡开始,大商人们都将“仁德”、“诚信”作为道德标准。后人称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在越王灭吴之后急流勇退,在去齐止陶时“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欲做事,先做人,在他看来,仁德是富的精神寄托。陶朱公的美名播于后世,绝不仅仅因为其富甲天下而已。

二、因地制宜,擅察商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抓住商机,才能获取利润。范蠡在宜兴时,发现用当地的泥土烧制的陶器美观而实用,当地的百姓也懂得这一点,但并没有人大量生产。他当机立断,大量烧制陶器,并销往周边各地。并且选择了作为当时水陆地作为商业基地,此地东能入海,南可到宋,货物的转运十分便利。

三、贱取贵出,薄利多销

所谓“旱则资车,水则资舟”,能够对商品的价格走向作出正确的预测与分析,随时而动,才能掌握充分的主动权。被称为“治生之祖”的战国时期大商人白圭便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法则。在收获季节或丰年,从农民手中购得谷物,将丝绸等生活用品卖与他们;在收成不好的年代,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生活用品。白圭的这种方法,既获取了大量利润,又调节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利人利己。

四、雕红刻翠,吸引顾客

从古至今,商品的销售和商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妙的宣传手段和有口皆碑的品牌效应。古代商家很注重店面的包装和名字,如唐代专门接待进京赶考的举子的状元楼,宋代的“清风楼”等等,或响亮明快,或富有文学色彩。明朝时,一位店家请才子唐伯虎为酒店作一佳联: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很好地利用了人们“趋有名之家”的消费心理。如今各种商品都请名人代言,便与此如出一辙。

五、勤俭自律,居安思危

经商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凡是都应当以道德信义为标准,以勤俭节约为手段。如白圭坚持“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在创业初期,固然要辛勤劳作,意图光大。有所作为之后,也要居安思危,忆苦思甜。

那么,这些古人的经商之道给予了现代商人和企业家什么启示呢?马云在谈到他的从商之道时说过这些话,正与老祖宗们的做法相合。他说:人生在世在做人,不是做事;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阿里巴巴从互联网未兴起的最初那段艰难,不被理解的日子到如今的成就,正是因为有这些信念的支撑。

诸如此类,借鉴古人经商之道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古人的经营之道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真正做到“古为今用”,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商场,相信会另有一番作为。

为什么古代要重农抑商,商人富豪在古代真的没有地位吗?

中国古代有“四民”之说,即“士农工商”,商人被排在整个社会体系的最后一位,地位之低是毫无疑问的了。商人在古代之所以地位低下,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商人起源于商朝遗民,自形成之初就收到统治者的刻意打压

周朝灭商之后,商朝的残余贵族势力与商朝遗民,先后发动过多次武装叛乱。周朝统治者对商朝遗民有着强烈的戒心,不准他们拥有土地和不动产,他们只能从事贩运和买卖谋生,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以此为生计。因此商人的起源,就决定了在古代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

二、古代王朝都以农耕立国,“不事稼穑”的商人自然不被统治者看好

长达几千年的古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历朝历代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只有足够多的人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生产处足够的粮食,维持整个国家的生存和运转。但商人却离开土地,“不事稼穑”,不从事农业生产就能赚取到丰厚利润,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前去经商求富,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者积极性低落,进而危及粮食产量,故此统治者们对商人并无好感,才会采取重农抑商之策。

三、古代统治者排挤歧视商人,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

古代皇帝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之主,无非是因为手中掌握着最为雄厚的财富实力。而商人通过经商,也可以积累到巨额财富,甚至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有了足够的钱,就可以招兵买马组建军队,就可以购置制造盔甲兵器,就有了向皇帝叫板的实力。因此这些腰缠万贯、富比王侯的商人们,会被皇帝视为危及自身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朱元璋杀沈万三,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

以上三方面原因,使得商人在古代地位非常低下,被排在四民之末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