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帝李治(大唐李治活了多少岁)
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简介
李治,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唐高宗李治简介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高宗李治简介生平
唐高宗李治是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众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气度的李治是不在储君考虑范围之内的,然而诸皇子皆对皇位虎视眈眈,等不得父亲百年归老就接连发生谋反事件,另太宗伤心不已。
痛定思痛之后,他决意传位于虽无大才,却有一颗仁爱之心的晋王李治,这便是后来继承李唐江山,与武则天一同开创灿烂辉煌的后贞观时代的唐高宗。
李治少年时期,得唐太宗亲自教导,经常出入御书房,与太宗才人武氏渐生情愫。
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与其他一众宫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彼时,李治登基之初便受到长孙无忌等权臣的诸多钳制,尤为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之事所烦恼,偶然一次入感业寺进香之际,竟意外地与曾经爱慕至深的武则天重逢,惊喜之下立刻诏她侍寝,两人缠绵间互诉离别之情。
不久之后,一心想着扳倒萧淑妃的王皇后主动提出将武氏纳入高宗后宫,早有此意的高宗欣然许可,当即不顾朝臣反对从感业寺接回已然怀有身孕的武氏,封为正二品昭仪。至此之后,武氏渐渐宠冠后宫,竟以雷霆之势迅速打败了王皇后与萧淑妃,一跃成为高宗的后宫之主。
在朝政上有了武则天的辅助,高宗得以放开手脚,渐渐摆脱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外戚势力的钳制,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唐高宗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于贞观二十三年继承大统,是为唐朝建国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岁成为一国之君,五十六岁寿终正寝,总共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改立皇后、处死公主、驱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 政治 事件,励精图治,终与天后武则天一同开创了盛世大唐的后贞观时代。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遗老大臣长期把持朝政,后宫有王皇后与萧淑妃两股政治势力争斗不休,一时间竟没人把这位初登大宝的天子放在眼里。
若没有武后的辅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沦为傀儡,断不会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后宫,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对武则天 自然 恩宠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后期,武后专权,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李治遂起了废后之念。还得说武则天技高一筹,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划下,李治的废后计划彻底破产,至此之后,他对独揽大权的武则天再也无能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饱受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后,终于告别了人世。
武则天从此再无制约,更加肆无忌惮,遂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个胸无大志之人,面对暴戾强悍的母亲自然不敢有多 意见 ,竟然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登基为帝。武则天欣然接受,于是,时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荣登大宝,灿烂辉煌的大周时代正式到来。
唐高宗李治的生母
唐高宗李治的生母为唐太宗的正妻——文德皇后长孙氏。长孙皇后是 历史 上有名的贤德皇后,她本是将门之女,大唐宰相长孙无忌之妹,也是唐太宗一生敬爱的女子。
民间关于长孙皇后的 传说 很多,相传她十三岁初为人妇之时,正值隋末群雄纷争的年代。唐国公李渊颇有威望,因而四方豪杰纷纷前来投奔。此时年少气盛的秦王李世民凭借他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强大的政治手腕招揽了不少有识之士,其中就包括秦叔宝、程咬金等当世豪杰。
为了帮助丈夫赢得良好的人缘,长孙氏每逢征战之时,便亲往战地勉励前方诸将,鼓舞三军士气。私下每有地方官员敬献金银财帛,她也坚决不受,亦或者将财物分送贫苦百姓,赈济灾民。身为官宦小姐的长孙氏却能如此体恤民情,这在当时饱受隋末暴政之苦的百姓看来,自然是铭感于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称帝。前朝诸臣之中,有一位以直言进谏著称宰相魏征,常劝李世民要以江山社稷和 天下 万民为重,不能玩物丧志。
一次,魏征又在朝上进谏君王不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盖离宫,否则与隋炀帝暴君无异。唐太宗一下朝即龙颜大怒,声称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得知内情后急忙换上朝服向唐太宗叩拜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直言不讳,全因君王乃是明君,明君得贤臣辅助,犹如得明镜以正衣冠,理应珍而重之,怎能妄开杀戒?太宗当即幡然醒悟,羞愧不已。至此之后,更为励精图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魏征越发珍爱敬重。
猜你感 兴趣 :
1. 武则天的历史资料
2. 唐朝名将薛仁贵原名叫什么
3. 唐太宗李世民子的简介资料
4. 唐朝皇帝有哪些
5. 唐朝李贤简介
唐高宗李治的生平简介
李治,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扩展到最大,且平定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将田宅归还给百姓,开创了永徽之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高宗李治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唐高宗李治简介
李治出生在公元628年,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文德皇后,他和其他皇兄不一样,他很宽厚仁慈,也聪颖端庄。
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而魏王李泰也被贬,李世民知道只有李治当上皇帝,才不会杀兄弟,于是,同年立李治为太子。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李治登基。次年,立王氏为后。唐高宗四处征战,拓宽版图,而唐代的版图,也在那个时候达到了巅峰。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样大的版图一共维持了32年。
李治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和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武则天私通。之后太宗驾崩,武则天就去感业寺当了尼姑。
公元650年,李治在李世民忌日那天去感业寺进香,又见到了武则天,两人旧情复燃。第二年,武则天又再度入宫,之后就被李治封为了昭仪。
再之后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李治想废皇后改立武则天,但是长孙无忌等一些老臣坚决反对,但是那些老臣如何斗的过武则天和他的那些亲信们呢?于是终于在655年,废了王皇后,改立了武则天为皇后。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一些大臣也都被贬斥。
之后,李治和武则天慢慢出现了矛盾,武则天有意掌管朝政,而李治也无力压制。后来因为李治换头痛病,更不能操持政务,所以一切都由武则天打理。武则天后来建议使用天皇天后称号,他俩并称二圣。
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死的
李治从小身体就不好,登基后头风病一直发作, 历史 记载“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可以看出,李治由于身体原因,将朝政全交给了天后也就是武则天处理。
李治为了治好风疾的同时,也极度追求不老,所以他信长生之术,征集来很多道士来炼丹,比如当时著名的道士孙思邈、叶法善都被李治召进宫问药过。
李治这样广召道士来炼丹药,当然其中混进来很多都是骗子。有一次进宫100多个道士,一起炼丹,耗资千万。叶法善就对李治说:“丹药不是一般人能炼的,不能白白浪费钱财,会让人说闲话。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对这些道士进行 面试 考核 。”于是,最后发现100多个道士里有90多个都是骗子。
要说这李治真是执着啊,之后他还请了潘师正和刘道合这样的隐士进攻给他炼丹,据说刘道和还在李治面前表演“止雨术”,这让李治对他的能力深信不疑。据史书记载,刘道和死后尸体呈现“尸解”现象,坊间认为这是成仙,李治听说刘道和成仙了,就更相信他炼的那些丹药了,于是加大了剂量,最后导致急性中毒,死在了东都洛阳。享年56岁。
李治临死前还说出“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可以想象他对长生的渴望。
李治乱服丹药,是自作自受。虽然他在丹药上比较鬼迷心窍,但是他对大唐的贡献还是功不可没的。他在 政治 、 军事 、经济和 文化 等方面,均给大唐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治为什么喜欢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后宫佳丽众多,然而他却偏偏对先帝的才人,年长自己四岁的武则天情有独钟,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猜测是因为李治童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所身处的是慈父严母的生活环境。唐太宗是雄霸 天下 的千古明君, 自然 也会对自己的儿子高标准严要求,因而深感父爱缺失的李治势必要在母亲长孙皇后身上寻求更多的母爱,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治就将这种恋母情结转移到太宗身边最亲近的宫人武媚身上,因而高宗对武则天的感情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男女之情,民间广为流传的高宗爱慕武则天美貌,而不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立自己父亲的女人为后的说法,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
唐高宗即位初期,王皇后与萧淑妃为争夺帝王爱幸及立储之事明争暗斗,令高宗不胜其烦,而正在这时,他在感业寺中偶然邂逅了曾经两情相悦的武则天,立刻被武则天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所吸引。
武则天不仅在精神上给予高宗极大的抚慰,而且心机深沉,极具人格魅力与政治手腕。得王皇后相助回宫后,她一边笼络宫中人心,迅速扫平了后宫妨碍她独揽大权的障碍,一边又积极辅佐高宗展开了与前朝老臣们的政治斗争,逐渐将朝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外戚势力清除干净,帮助李治摆脱朝臣的钳制,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
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还在于其在朝政方面对武氏的倚重,她为生性懦弱的他做了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猜你喜欢:
1. 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死的
2. 隋唐历史人物唐高宗李治简介
3. 唐朝皇帝唐高宗李治简介
4. 唐朝名将薛万彻生平简介
5. 唐朝皇帝李治生平简介
唐高宗李治简介,唐朝皇帝李治统治期间的年号是什么?
李治年号
在唐高宗李治继位前,大唐皇帝的年号几乎没有变动过,例如唐太宗在世时,一直使用贞观为年号,直至太宗殡天。而高宗执政期间,曾先后使用过永徽、显庆、龙朔、麟德等十四个年号,如此高频率地改换年号,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唐高宗李治剧照
关于唐高宗频繁变更年号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国事纪念论,即每逢国家有大事发生,就要改换年号,像废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响大唐国运的事件,高宗认为必慎重对待,遂改国号以作纪念。
这个说法能从史书工笔之上发现迹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见,便改国号为麟德,又好比以陈州言凤凰见于宛丘,于是又改国号为仪凤,由此可见,将变更国号视为一种大事记,亦未尝不可。
至于另一种说法则意义更为深远。高宗执政之初还不曾频繁变更国号,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无疑是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一个善于打破常规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后,使高宗频繁更换年号,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称帝,又不断地变化自己的年号,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则天通过变更年号,体现自己与李治并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并以这种形式让天下百姓先入为主地习惯改变,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这都是为其将来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为帝所做的准备。联想到武则天称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创新的施政举措,顿觉前期的年号变更不过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远比常人所想的更为广大。
唐高宗李治简介
唐高宗李治是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众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气度的李治是不在储君考虑范围之内的,然而诸皇子皆对皇位虎视眈眈,等不得父亲百年归老就接连发生谋反事件,另太宗伤心不已。
唐高宗李治剧照
痛定思痛之后,他决意传位于虽无大才,却有一颗仁爱之心的晋王李治,这便是后来继承李唐江山,与武则天一同开创灿烂辉煌的后贞观时代的唐高宗。
李治少年时期,得唐太宗亲自教导,经常出入御书房,与太宗才人武氏渐生情愫。
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与其他一众宫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彼时,李治登基之初便受到长孙无忌等权臣的诸多钳制,尤为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之事所烦恼,偶然一次入感业寺进香之际,竟意外地与曾经爱慕至深的武则天重逢,惊喜之下立刻诏她侍寝,两人缠绵间互诉离别之情。
不久之后,一心想着扳倒萧淑妃的王皇后主动提出将武氏纳入高宗后宫,早有此意的高宗欣然许可,当即不顾朝臣反对从感业寺接回已然怀有身孕的武氏,封为正二品昭仪。至此之后,武氏渐渐宠冠后宫,竟以雷霆之势迅速打败了王皇后与萧淑妃,一跃成为高宗的后宫之主。
在朝政上有了武则天的辅助,高宗得以放开手脚,渐渐摆脱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外戚势力的钳制,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唐高宗李治生平简介
唐高宗李治简介
唐高宗李治是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众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气度的李治是不在储君考虑范围之内的,然而诸皇子皆对皇位虎视眈眈,等不得父亲百年归老就接连发生谋反事件,令太宗伤心不已。
唐高宗李治剧照
痛定思痛之后,他决意传位于虽无大才,却有一颗仁爱之心的晋王李治,这便是后来继承李唐江山,与武则天一同开创灿烂辉煌的后贞观时代的唐高宗。
李治少年时期,得唐太宗亲自教导,经常出入御书房,与太宗才人武氏渐生情愫。
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与其他一众宫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彼时,李治登基之初便受到长孙无忌等权臣的诸多钳制,尤为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之事所烦恼,偶然一次入感业寺进香之际,竟意外地与曾经爱慕至深的武则天重逢,惊喜之下立刻诏她侍寝,两人缠绵间互诉离别之情。
不久之后,一心想着扳倒萧淑妃的王皇后主动提出将武氏纳入高宗后宫,早有此意的高宗欣然许可,当即不顾朝臣反对从感业寺接回已然怀有身孕的武氏,封为正二品昭仪。至此之后,武氏渐渐宠冠后宫,竟以雷霆之势迅速打败了王皇后与萧淑妃,一跃成为高宗的后宫之主。
在朝政上有了武则天的辅助,高宗得以放开手脚,渐渐摆脱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外戚势力的钳制,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李治的生母
唐高宗李治的生母为唐太宗的正妻――文德皇后长孙氏。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德皇后,她本是将门之女,大唐宰相长孙无忌之妹,也是唐太宗一生敬爱的女子。
长孙皇后剧照
民间关于长孙皇后的传说很多,相传她十三岁初为人妇之时,正值隋末群雄纷争的年代。唐国公李渊颇有威望,因而四方豪杰纷纷前来投奔。此时年少气盛的秦王李世民凭借他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强大的政治手腕招揽了不少有识之士,其中就包括秦叔宝、程咬金等当世豪杰。
为了帮助丈夫赢得良好的人缘,长孙氏每逢征战之时,便亲往战地勉励前方诸将,鼓舞三军士气。私下每有地方官员敬献金银财帛,她也坚决不受,亦或者将财物分送贫苦百姓,赈济灾民。身为官宦小姐的长孙氏却能如此体恤民情,这在当时饱受隋末暴政之苦的百姓看来,自然是铭感于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称帝。前朝诸臣之中,有一位以直言进谏著称宰相魏征,常劝李世民要以江山社稷和天下万民为重,不能玩物丧志。
一次,魏征又在朝上进谏君王不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盖离宫,否则与隋炀帝暴君无异。唐太宗一下朝即龙颜大怒,声称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得知内情后急忙换上朝服向唐太宗叩拜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直言不讳,全因君王乃是明君,明君得贤臣辅助,犹如得明镜以正衣冠,理应珍而重之,怎能妄开杀戒?太宗当即幡然醒悟,羞愧不已。至此之后,更为励精图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魏征越发珍爱敬重。
李治是好皇帝吗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开国之后继承大统的第三位皇帝。在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光芒掩盖下,李治的历史功绩常被后人淡化,多数人评价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乃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经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唐高宗李治剧照
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想来唐玄宗李隆基从先辈手中接过锦绣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酿成了足以颠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乱。
遥想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龙驭殡天,时年二十二岁的高宗李治一下子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副重担,这时,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当一个好皇帝,他风雨无阻天天坚持上朝,周旋于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等人之间,下了朝还要马不停蹄走 *** 间,体察民意,本着一颗爱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大事,这种种迹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无为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爱民,这也就是为何唐高宗执政时期唐朝疆域最为广大,政治最为清明,物产最为丰盛,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高宗执政前期,与武则天共同掌管军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从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干扰,使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然而后期出现的帝后争锋的现象,则是高宗面对日渐强势的武则天,感到难以制衡,索性让权于武后的结果。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拥有杀伐决断的勇气,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绩来说,他依然称得上是个称职的天子。
李治书法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亦为长孙皇后嫡出的皇子。唐太宗生前连续经历皇子谋逆后,心灰意冷,遂立宅心仁厚的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或许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唐高宗乃是一位酷爱诗词和书法的风雅天子,尤其喜爱书法,在他三十四年的帝王生涯中,书法大概是他最大的爱好。
李治剧照
唐高宗李治年轻时庸懦无能,缺少杀伐决断的勇气,所以在朝政大事上难有建树,致使长孙无忌等大臣把持朝政,倚老卖老,长期弄权,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武则天成为皇后,辅佐高宗执政才得以杜绝。
李治虽然在治国才能上有所欠缺,然而其得益于太宗皇帝的亲自教导,自幼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在书法和文学上造诣颇高,是当时公认的才子。
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李治尤擅工行,行笔婉妙,自有其独到之处,此外,他对草书、隶书、楷书、飞白书等各种笔法也是应用自如,丝毫不逊名家。观后世流传的唐高宗手笔不难发现,他的书法苍劲豪迈,字迹圆润俊华,视觉效果十分美观,比之其父太宗皇帝之手书,也不遑多让,因而世人评价颇高。 唐高宗流传于世的书法佳作不胜枚举,其中《大唐纪功颂》、《万年宫铭》、《六尚书帖》、《九乾门帖》、《前事帖》、《欲僻洛城帖》等精彩的书法作品,均可称之为帝王代表之作。
李治的诗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皆能作几首诗寄托情感,私以为这与当时开放的民风与清明的政治制度有关。在众多喜爱诗词的帝王中,唐高宗李治当属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唐高宗李治剧照
自幼得父亲太宗皇帝李世民教导的李治,在诗词和书法上都造诣颇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雅天子。虽然后世普遍评价他性格懦弱,执政能力有限,李唐江山后贞观时代的繁荣主要靠英明果敢的武则天,然而唐高宗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任谁都抹杀不了的。
在李治登基之初,由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为争夺帝王的宠爱长期勾心斗角,使得心灰意冷的李治越发将感情转向感业寺内的先帝才人武则天,常与她对诗传情,互诉相思之苦。
武则天回宫后,很快铲除了王皇后与萧淑妃这两个后宫最为难缠的劲敌,风风光光成为大唐的一国之母。高宗得武后辅佐,在朝政大事上终于有了对抗长期把持朝政的权臣的勇气,遂逐步瓦解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至此,终于把先帝留下的江山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期间,李治的诗词创作水平也有大幅提高,从不少诗篇中都能反映出当时繁荣昌盛的历史景象。如一首《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通过精彩的笔触生动描述了帝女成婚的盛况,《谒大慈恩寺》则记述了高宗在位时期,大唐对东瀛的第一次战争白村江之战取得大获全胜的战绩。
高宗执政时期,是大唐疆域最辽阔,经济最繁荣,人口增长最快速的时期,李治与武则天都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