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

古代科技名人故事扁鹊(古代科学家扁鹊)

淘名人 2023-03-27 热度:

扁鹊的故事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你一定是医术最好的那个吧?”

扁鹊摇了摇头:“正相反,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文王不解地问:“可是你的名气最大呀?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开始向魏文王解释,原来扁鹊的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

但扁鹊的大哥就教他们调节饮食、起居和作息,使他们的病通过有规律的生活而消除在萌芽状态,因此扁鹊大哥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甚至不被别人认为他会医术。

而在扁鹊的家里,他才是最被认可的;而扁鹊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有多大的痛苦。

扁鹊的二哥便通过简单的食物和药物的治疗方法起到消除病症的效果,乡里人都认为他只是会治小病,所以名气也不是很大。

但是在扁鹊家中,一致认为他更胜扁鹊一筹;扁鹊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

此时,他们看到扁鹊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似乎扁鹊是最擅长救人性命的,所以扁鹊得以名闻天下。

扩展资料

扁鹊的影响:

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医学主张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蔡桓公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

他认为对疾病需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里,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扁鹊

医术高超,能起死回生的古代神医扁鹊,扁鹊的简介

生活中,人们总爱把医术高明的人称之为"扁鹊再世"。

扁鹊是一个颇具神奇色彩的人物,是两千多年中国医生的代号。许许多多诊治大大小小疾病的医生身上,总有他的影子。 他是脉学的创导者,他能察色看病,从人的气色中看出病的所在和发展趋势,曾望诊过齐桓公有病;他能起死回生,把死过去的虢太子救醒、治愈,无愧神医的称号,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创始人。

望气知生死,妙手回春,是医道的极高境界。2500年前的名医扁鹊,便有这样的神妙的造诣。

扁鹊,姓秦,名越人,齐国州(今河北省任丘)人,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名医。因他曾在卢国(今山东长清)居住过,所以人们称他为卢医。由于秦越人医术精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人们称赞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就把他比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神医扁鹊",直称他为"扁鹊先生"。他的本名,反而不被世人所注意了。

扁鹊出生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生活比较贫苦,年轻时,曾在一家客店里当管理人,他为人诚恳、热情、勤快、周到,很得过往客人的好感。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常来住店的老名医长桑君,他对长桑君十分敬重,待若尊长,一有空儿就跟他学医术。长桑君见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就把自己全部的本领都传授给他。后来,他刻苦学习,医术进步很快,就辞去了客店的工作,边钻研医道,边为四周乡邻诊治疾病。中年时,他的医疗技术越来越精熟和全面。为了拯救更多的病人,他带上弟子周游天下,先后在齐、赵、周、晋、秦,即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行医。他同情民间疾苦,所到之处,尽心尽力为人民治病,凭着高超的医术,多次将濒临死亡的病人治好。

扁鹊行医,能"随俗而变",即注意观察各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结合当地的需要去治病。 在赵时,为"带下医、即妇科医生);在周为"耳目痹医即五官科医生);在秦为"小儿医即小儿科医生扁鹊这种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发病特点对症下药、效果十分显著的多面手行医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行医的实践中,扁鹊把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望"是看面色、舌苔,"闻"是听声音、呼吸;"问"是问病情;"切"是切脉。扁鹊创导的中医脉学"四诊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至今仍是中医的基本诊断法。

扁鹊周游各地行医,有一次他到了齐国,见到了齐国国君之子桓公子。 他看到桓公子的脸色不对,仔细观察了一番后,他说:"您已经生病了,现在病刚人皮肤,如果不治病就会加深。"桓公子不以为然,并说:"我根本没有病。"待扁鹊走后,他还对身边的人说:"行医的人总爱拿没病的人当病人医,以显示他治病的高明技术。"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桓公子,又仔细地观察了一番,说:"您的病进人血脉了,再不治疗,就严重了。"桓公子听了,仍不以然,坚持说自己没病,而且心里还很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见到桓公子后说:"您的病已纟圣发展到肠胃之间了,再不治就危了。"这次桓公子越发不高兴了,干脆不理扁鹊了,甚至心里觉得这人很讨厌^就这样又过了五天,当扁鹊再见到桓公子后,转身就走。桓公子很奇怪,急忙派人去询问扁鹊原因。扁鹊说:"桓公子开始生病时,病在皮肤,用慰烫(热敷)的方法就可以治好;后来病情发展到血脉,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好;进而病情发展到内脏,服汤药也还可以治好。可是,现在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髀,无法挽救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好走了。"果然,没几天桓公子就病死了。

还有一次,扁鹊带着几个徒弟行医来到虢国(今陕西省宝鸡东),恰遇虢国正为太子筹办丧事。听说太子是暴病而死,扁鹊觉得可疑,就进宫去了。经切脉,他发现太子还有微弱的脉搏和若断若续的呼吸。他诊断太子患的是尸厥症(即严重的昏厥病),并没有真正的死去。于是,他叫徒弟子阳扎针急救,太子果然苏醒了,然后又叫弟子子豹在太子的两腋下做温热理疗,太子慢慢地可以坐起来了,接着扁鹊又给他服用汤药,经过连续二十多天的治疗,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鹊诊虢太子一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把他当作神医。面对赞扬,他解释说:"并非我能把死去的太子救活,而是他根本没有死,我只不过是把生命垂危的太子治好而已。"扁鹊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谦虚朴素的高尚医德,一直为人们所钦佩。

扁鹊在多年行医的实践中,还坚持"六不治"的治病原则,坚决反对巫术 ,他认为巫术是专搞鬼神迷信害人的,给人看病,只能越治越坏。这种可贵的斗争精神,无疑对当时的巫术是沉重的打击。因而,扁鹊遭到了某些官医的巫医的忌恨和仇视。

扁鹊晚年到秦国行医,秦武王听说他医道高明,就请他给自己看病。 但李醯对扁鹊的医学成就和声誉又是妒忌又是恨,怕扁鹊医好了秦王的病,影响他的地位,在秦王面前拨弄是非,肆意诽镑,又暗中派人打听扁鹊的去向,在半路上把扁鹊刺杀了。

扁鹊死后,他的医术由其弟子继承下来,传到汉代,有人根据他的医疗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并补充了后人学习的心得,写了一本书,名《难经》。

扁鹊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医学家,对我国的医学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重视科学实践,总结了我国春秋以前劳动人民的医疗经验,奠定了我国中医学诊断方法的基础。尤其是他的切脉诊断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扁鹊一直为后人敬仰、尊重,被人们推崇为我国医学的祖师。

神医扁鹊的故事

1、一身浩气捍医术 治病救人有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显现一派百家争鸣、空前开放的盛况,但现实社会生活中,神权至上、巫术横行的恶俗也根深蒂固。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扁鹊依然能够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捍卫医学的权威尊严。

当时,秦武王久病不愈,无奈之下,决意召请扁鹊为其诊疗。谁知,却遭到了以太医令李醯为首的一帮庸医佞臣们的百般阻挠。情急之下,扁鹊不得不怒摔砭石。

向秦武王摊牌:“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这才最终说服他接受治疗,果然不久之后,秦武王就痊愈了。后来,自感技不如人的李醯,竟然恼羞成怒,派刺客将扁鹊残忍杀害。

扁鹊在疾病诊疗上,提出了有名的“六不治”原则,至今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2、望闻问切皆精通 四见桓侯发人醒

经过不懈努力,扁鹊将中医的望、闻、问、切4种基本诊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完善。在具体的临床诊疗当中,他能够灵活自如地应运各种诊法,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被后人称道的奇迹。

其中有两例最为典型。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导致昏迷数天不省人事,大家很是担心,就向恰好路过此地的扁鹊求救。经过一番把脉之后,扁鹊平静地告诉大家,病人脉象正常,不出三日,定会自然康复。

果然两天之后,赵简子就醒了过来。可见,扁鹊切脉诊病的技术的确相当高明。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所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至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就直言不讳说其有病在身。之后,每遇一次,都强调其病情正在由表入里,逐步加重。

可固执己见的桓侯就是不信,直到最后感觉身体真的不适时,才恍然大悟,但却病入膏肓,为时已晚。这个故事之所以发人深省,就在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疾病贵在早诊早治。

3、起死回生也低调 技高一筹亦谦虚

扁鹊虽然医术高超、声名远播,但无论到了哪里,他都能做到低调谦虚,从不因为自己有一技之长就高人一等,摆架子。

有一回,扁鹊来到虢国,见到一群人聚在一起哀号痛哭、跪地祈祷,一问才知是这里的太子死了。弄清原委之后,扁鹊怀疑病人并不见得是真死,很有可能只是突然之间昏迷不醒,“尸厥”发作所致。于是赶紧前去察看诊断,果真如其所料,经过一番针刺药熨之后,太子竟然奇迹般苏醒过来。

从此,他能“起死回生”的传言便不胫而走,四处传播。扁鹊听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大家解释澄清说,患者并没真正死,他只是让患者及时苏醒,恢复健康而已,哪有大家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另外,说到疾病治疗和身体保养,扁鹊也是客观谦虚。认为现实中的疾病太多太多,而对医生来说,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总是苦于诊疗的方法少之又少。因此,扁鹊大力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做法,主张把疾病消灭和控制在最初的萌芽阶段。

4、悬壶济世医精湛 游医四方通全科

在毕生游医四方、悬壶济世的生涯中,扁鹊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总结。在临床实践当中,扁鹊医术精湛、技法高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学方面,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不乏独特的主张和见解。在医术的追求探索上,他不满足于只掌握简单的一技一法,而是力争广泛涉猎。到越国都城邯郸,扁鹊看到当地有很多妇女患者苦不堪言,就潜心研究妇科方面的疾病,当起了“带下医”,从而让她们尽可能地摆脱病痛折磨。

到东周都城洛阳,见当地许多老人有视听方面疾病,随即又开始致力于五官方面疾病的研究,当起了“耳目痹医”,为众多老人带去了光明和声音;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小孩的患病率极高,又下定决心探寻病因,当起了“小儿医”,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久而久之,扁鹊不仅只是精于内科,在儿科、妇科、五官科,乃至外科方面,也都有较高的水平。

5、杏林春满德高尚 桃李遍地美名扬

扁鹊一生行医四方,除病消灾。不但医术令人惊叹叫绝,而且在医德上,也同样让人佩服。

作为一代神医,经他之手的病人,自然不计其数,但在扁鹊眼里,患者并没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不管是君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既不轻视小看贫穷弱小之辈,更不屈从迁就当权富贵之流。

在长期治病救人的行医当中,他除了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之外,更注重不断钻研探索。无论在临床诊疗方法上,还是在病因病理的探究方面,都对中医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对自己耗尽毕生心血,积累下的经验和成果,扁鹊又毅然毫无保留倾囊而出,广授门徒传之于众。学生当中的子阳、子豹、子越等人,后来都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佼佼者。

甚至,就连汉代时出现的《难经》也被传为是扁鹊所作。足以可见其学术影响是多么广泛而深刻。难怪,扁鹊历来被尊为“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名人故事:神医扁鹊

名人故事:神医扁鹊

我国医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名医。扁鹊便是其中的一位。扁鹊年轻时跟随师傅学医,非常用功。他学成后医术高超,到各地治病救人,被人们称为“神医”。

有一次,扁鹊到齐国见到齐桓侯,通过观察,扁鹊知道齐桓侯生病了,就对他说:“您生病了,如今病在皮肤里,如果耽误了,病情将会加重。”

齐桓侯不相信扁鹊的话,说:“我没病。你们医生贪功好利,总想靠医治没病的人来显示自己的医术。”

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齐桓侯,他真诚地说:“您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疗会加重。”齐桓侯不高兴地说:“我没病。”又过了五天,扁鹊对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深入到肠胃了,再不治疗后果会很严重。”齐桓侯仍觉得扁鹊在骗他,没有理会。

五天后,扁鹊再见到齐桓侯,他转身就跑开了。齐桓侯感到很疑惑,就派身边的人去问扁鹊。

扁鹊说:“以前齐桓侯的'病我能治好。可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我治不好,只能赶紧跑开了。”

不久,齐桓侯果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没一个医生能治好。临终前,他后悔地说:“要是听扁鹊的话该多好啊!”

扁鹊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望气色、闻气味、问病情、把脉,为祖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成就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蔡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蔡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